贵州稷麦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孔维斌

2025-11-28 09:50 柒品 中国科技日报
浏览

秉心逐梦扎根乡土, 领航振兴情系乡邻

——访贵州稷麦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孔维斌

贵州盘州普古乡的层峦叠嶂间,云雾常缠绕着青山,山间田垄里,红米与乌洋芋在适宜的气候中静静生长。这片孕育希望的土地,走出了一位心怀故土、勇担使命的实干家——孔维斌。从16岁辍学外出务工,到返乡创办多家企业;从孤身闯荡的追梦者,到带领乡亲共富的“领头雁”,他的人生轨迹,始终与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同频共振。作为共产党员、贵州稷麦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上海交大2025年贵州省护航总队副总队长,他以坚韧不拔的意志、敏锐的商业眼光和对乡亲的赤诚,在乡土大地上书写着“产业兴农、共同富裕”的时代篇章,用实干诠释着新时代乡土企业家的责任与担当。

风雨砺志:少年踏浪铸初心

(一)辍学离乡·肩扛生计赴远方

2001年,16岁的孔维斌收到了六盘水市师范民族学院的录取通知书。然而彼时,4600元的学费与书本费,对贫困的家庭而言,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昏暗的屋内,父母对着微薄的积蓄沉默叹息,那沉默里,藏着生活的沉重与无奈。看着父母佝偻的背影、布满老茧的双手,孔维斌咬碎了牙,悄悄将通知书塞进抽屉深处——他知道,此刻的“放弃”,是为了让家人少些负担,这份“担当”,自此在少年心中扎下了根。

几天后,带着简单的行囊与微薄的路费,孔维斌踏上了前往云南昆明的列车。列车开动的瞬间,窗外家乡的轮廓渐渐模糊,他眼中满是不舍,却也藏着一丝对未来的倔强期许。初到昆明,这座陌生的城市并未给予太多温柔。为了生存,他一头扎进装修公司,干起最苦最累的杂活:在弥漫粉尘的工地上搬材料、刷墙壁,噪音刺耳,汗水浸透衣衫,月末到手的260元工资,他一分不敢乱花,小心翼翼存起来,这是他对抗贫困的唯一底气,也是他支撑梦想的微弱星火。

(二)摆摊求学·暗蓄力量待时飞

在装修公司打拼两年多,孔维斌攒下一笔微薄积蓄。他不愿一辈子寄人篱下,心中的创业火苗悄然燃起。他用这笔钱置办了三轮车与小商品,开启了摆摊生涯:白天,昆明的街巷里,他蹬着三轮车穿梭送水,近百桶水在肩头流转,肩膀被勒得通红,却从未喊过累;夜晚,他推着装满服装的小摊,在人潮涌动的街头吆喝,直到深夜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简陋出租屋。

生活的奔波,从未磨灭他对知识的渴望。每周,他都会挤出一个夜晚,奔赴电脑培训班学;每天睡前,哪怕再累,也会捧着书本,在昏黄台灯下汲取养分。他深知,在陌生的城市立足,唯有不断学,才能打破命运的桎梏。同行的老乡感慨:“别人摆摊是为了糊口,孔维斌摆摊,是在为自己铺一条能走得更远的路。”那些浸在汗水里的日子,磨砺着他的意志,也让他默默积攒着向上生长的力量,更让他在心底埋下一颗种子——未来有一天,要带着本事回到家乡,让故土焕发生机。

归乡拓业:商海扬帆担使命

(一)抢抓机遇·泥煤产业启新程

在外漂泊的岁月里,孔维斌见过城市的繁华,却始终牵挂着家乡的发展。2008年,当他得知普古乡邻乡淤泥乡、松河乡、洒基镇各洗煤厂泥煤转运兴起,且当地煤炭产业正值转型期,敏锐地察觉到这是带动家乡发展的“窗口期”。带着多年积攒的积蓄,他毅然踏上归乡之路,决心在家乡的沃土上闯出一片天。

回到普古乡,他将全部精力投入泥煤转运业务。彼时的洗煤厂条件简陋,他几乎天天泡在厂里,从转运流程的优化到成本核算的精细把控,每一个细节都亲力亲为。为了对接业务,他常常天不亮就出发,奔波于各个煤矿与企业之间;为了确保转运效率,他顶着烈日在现场指挥,皮肤被晒得黝黑。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多后,泥煤转运业务为他带来上千万盈利,事业迎来第一次腾飞。这次成功,不仅让他在老家站稳脚跟,更坚定了他“带动乡亲共富”的决心——他明白,个人的成功不算真成功,只有让更多乡亲跟着增收,才算不负这片土地的养育。

(二)多元布局·构建产业生态圈

孔维斌从不满足于单一业务,他深知,唯有构建多元产业格局,才能抵御市场风险,为家乡发展提供持续动力。2011年,眼看泥煤市场日渐饱和,他将目光投向商贸行业,创办盘州冰忆商贸有限公司,主营零副食品批发。为打开市场,他亲自跑遍周边乡镇的超市、小卖部推销产品;为保证货源质量,他严把进货关,对每一批货物都仔细查验。凭借诚信经营与优质服务,公司很快步入正轨,年销售额达300万元,为20多名农户提供家门口的就业岗位。

2019年,随着普古乡旅游业因“凉都”品牌效应悄然兴起,孔维斌又嗅到新的机遇。他看中家乡秀美的自然风光与夏天的独特气候,投资兴建盘州普古大酒店。建酒店的过程充满挑战,从选址、设计到施工,每一个环节都需投入大量精力与资金。当酒店拔地而起,它不仅成为连接外地游客与家乡的“桥梁”,更提供40多个就业岗位,让更多农户通过参与旅游服务实现增收。从泥煤转运到商贸批发,再到旅游服务,孔维斌的商业版图不断扩大,而“以产业带动乡村发展”的初心,始终未曾改变。

(三)至暗时刻·坚守终见曙光暖

创业之路从非坦途,孔维斌也经历过刻骨铭心的“至暗时刻”。2019年,酒店即将完工却尚未营业之际,他陷入前所未有的资金困境:商贸公司因货物积压占用大量资金,酒店装修、家具采购、电梯安装、消防设施完善等均需巨额现钱投入。与商贸公司可拖欠部分供货商货款不同,酒店建设涉及的物资采购,因供应商与他尚不熟悉,均要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分不能赊欠。

眼看酒店即将完工,却还差一两百万元资金,孔维斌急得焦头烂额。他尝试向老乡借钱,可当地部分群众思想保守,不愿伸出援手。就在他一筹莫展之际,86岁的爷爷颤巍巍地拿出积攒多年的6000元养老钱——那皱巴巴的纸币上,满是岁月的痕迹,更藏着家人沉甸甸的信任。此外,启明洗煤厂的安总也向他伸出援手,在业务指导与资源对接上给予极大支持。靠着这份温暖与坚持,孔维斌终于渡过难关,酒店顺利开业。这段经历,让他更加懂得“坚守”的意义,也让他对“责任”有了更深的理解:唯有把事业做稳做好,才能不辜负那些在困境中信任自己的人。

党旗领航:深耕农产促振兴

(一)入党践诺·锚定兴农大方向

2021年,对孔维斌而言,是意义非凡的一年。这一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入党宣誓的那一刻,他心中充满使命感与责任感,暗下决心:要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把“为乡亲谋福利”作为毕生追求。也是在这一年,他创办贵州稷麦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将目光聚焦普古乡的特色农产品——红米与乌洋芋,立志把这些“土宝贝”打造成带动乡村振兴的“金名片”。

普古乡的红米,生长周期长,一年仅能种植一季,但得益于当地适宜的温度与纯净的空气,颗粒饱满、米香浓郁;乌洋芋更是独具特色,必须种植在海拔1900米以上区域,低于此海拔便只长苗不结果,且食用时无需削皮——其富含的花青素主要集中在表皮,削皮会大幅降低营养价值。为提升农产品品质,孔维斌成了田间地头最忙碌的人:他带着技术人员,手把手教农户选种、施肥、田间管理,每一块田的生长情况,都记在本子上、放在心坎里。在他的带动下,农户们的种植技术不断提升,农产品品质稳步提高。

(二)研学赋能·借智聚力谋发展

2025年,孔维斌迎来了一次“充电赋能”的宝贵机会——贵州省农业农村厅立足乡村振兴战略部署,遴选优秀乡土人才赴上海交通大学参加乡村产业振兴专项培训,他凭借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突出表现成功入选,并因学能力强、责任感重,被推选为上海交大2025年贵州省护航总队副总队长。此次培训,不仅是对他过往工作的肯定,更让他站在更高平台汲取先进理念。

在课堂上,他系统学产业培优、品牌打造、市场运营等前沿知识,深刻领会“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产业振兴要走标准化、品牌化之路”等理念;课后,他主动对接来自贵州88个县的企业家、村党支部书记等学员,深入交流各地特色产业发展经验,分析不同产业的痛点难点,积极寻求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合作机会。培训期间,他还实地考察上海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电商平台运营中心,学先进的产销对接模式,心中对合作社的发展规划愈发清晰。

回到家乡后,孔维斌迅速将所学付诸实践:他邀请10多名培训学员赴普古乡,与当地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分管副乡长等共同召开产业座谈会,围绕中草药种植、农副产品深加工、农旅融合等方向深入研讨,碰撞出诸多新思路;针对农产品“有品质、缺品牌”的问题,他推动合作社申请“普谷小乌洋芋”区域公共品牌,2024年6月,贵州省农业农村厅正式下发文件,允许使用该品牌名称,为产品走向更大市场奠定基础;同时,他意识到农产品认证是打开高端市场的“敲门砖”,虽目前合作社的红米、乌洋芋因未使用化学农药,检测均合格,但缺乏绿色食品认证、ISO认证等权威标识,为此,他积极对接相关部门,推进认证工作,并关注“碳活元素”等新型认证方向,力求让家乡农产品更具竞争力。

(三)锚定长远·绘就振兴新蓝图

立足普古乡得天独厚的生态与农业资源,结合上海交大培训所学,孔维斌制定了清晰的长远发展规划,力求以产业融合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在农业方面,他计划进一步扩大红米、乌洋芋的种植规模,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引入物联网技术实现精准种植,同时拓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务,开发红米粥、乌洋芋薯片等产品,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在旅游方面,依托普古乡的气候优势,他计划在五年内扩建酒店,新增百余房间,提升接待能力,同时打造“稻田观光+洋芋采摘+农家体验”的农旅融合项目,让游客既能感受自然风光,又能体验农耕乐趣,带动更多农户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增收。

如今,孔维斌依然保持着拼搏的劲头,他常说:“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娃,是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是家乡的土地养育了我。乡村振兴不是一句口号,需要我们这些扎根乡土的人一步一个脚印去干。”作为新时代的乡土企业家、共产党员,他始终以“头雁”之姿,带领乡亲们在产业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个人的奋斗与时代的需求同频,个人的成长与乡村的发展共振,才能在乡土大地上书写出最动人的篇章,才能让乡村振兴的梦想在希望的田野上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