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颐元中医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医养结合分会理事王伟清

守正创新深耕中医数十载 ,大医精诚践行匠心新篇章
——访青岛颐元中医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医养结合分会理事王伟清

弃建从医:于岐黄中寻得本心 于临床中淬炼医术
王伟清与中医的结缘,并非偶然。少年时的他,便有着超越同龄人的心智——观察自我情绪的源头,追问知识背后的价值观,审视规则背后的本质,并在成长的过程中与传统道学中找到了共鸣。这也为他后来勇敢投身中医埋下了伏笔。1996年,王伟清做出了人生中第一个“逆世俗”的决定:脱离父母安排的建筑行业,投身中医领域。一年后,他遭遇变故,这份“热爱”成为了“生存刚需”。残酷的社会现实让他深刻地明白:“要活下去,必须把中医学出样子。”
此后的日子里,他铆足劲头,“死磕”医书。别人需要三年时间才能完成的中医课程,他通宵达旦,废寝忘食,仅仅半年时间就“啃完”了。可现代医学教材的“碎片化”让他陷入了迷茫之中:明明知道疾病的名称,却找不到根治的逻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把目光转向了古代典籍。没有老师指点,他就逐字逐句啃读,从清代陈世铎的《石室秘录》开始,在“逍遥散治杂病、三生饮治瘫痪”的记载中,第一次摸到“症候对应”的中医逻辑;再读《辩证录》,医案中“理法方药融为一体”的实战思维,让他仿佛“间接坐诊”,慢慢领悟到“中医不是记方子,是悟‘病与药’的互动关系”。
1998年5月,王伟清学有所成,开办了自己的诊所。然而第一位患者就给了他“当头一棒”。病人患胃溃疡多年,王伟清凭着“疼痛拒按为实证”的初步判断,为患者开了“泻药”。然而几天后,患者反馈:“药劲儿太猛,躺了三天没力气,疼是不疼了,人却虚得站不稳。”看着患者眼中的抱怨,王伟清又愧又悔:“原来中医不是‘见实就攻’,泻药要跟补药配着用,不然会伤了患者的正气。”
这次教训让他学会了“敬畏”,而真正让他在当地“站稳脚跟”的是一场与死神的“较量”。开业不久,他接诊了一位已经被下了“病危通知书”的病人。患者家人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找到王伟清。经过诊断,他判断为“阳脱”,于是给其服用独参汤。三天后,患者竟然苏醒。半个月后,患者虽清醒却仍全身瘫痪,他改用补阳还五汤,以达到补元气、通脉络的目的。三个月后,患者竟“奇迹”般地下床,恢复了活动。一时间,王伟清的医术声名鹊起。
有了名气后,王伟清并未故步自封。他深知中医文化博大精深,于是仍旧坚持在中医道路上不断学习和探索。他精心研读了大量的中医古籍,借鉴古人的临床经验,从民国到明清,再到金元和唐宋,将古人的经方思路与自己的实际经验相结合,在不断砥志研思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中医观。在此基础上,王伟清又衍生出独特的中药药理学、中医生理学、中医病理学以及诊断体系。
在临床实践中,王伟清接触到了不少肿瘤患者。在诊疗的过程中,他认识到肿瘤现象是人体对于具有辐射性能量毒素的一种自然代谢过程,恰似一个正气和邪气交锋的战场。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就需要调控好人体元气的生发和代谢循环过程,以激发自身的正气、祛除邪祟。王伟清查阅了大量中医典籍,深入思考,创新性地采用阴阳配合的思路进行临床治疗,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近三十年的救死扶伤之路,王伟清为无数受疾病困扰的患者祛除了病痛,恢复了健康,同时也让他的中医初心愈发坚定。他明白,中医不仅是“谋生的技能”,更是“守护生命的责任”,而这份责任,需要用一辈子的学习与坚守去承载。

技术突破:于疑难中创新 于传承中构建体系
王伟清认为疾病的本质是 “五行能量的失衡扰动”。五行(水、火、木、金、土)会与人体对应能量互动并引发紊乱,最终打破生命力的流转秩序。而寒热、燥湿等表象,本质都是水火能量不均衡的结果。因此,对于医生来说,采用各种手段以恢复病患正常的生命力流转秩序,自然会病愈如初。
在王伟清的行医生涯中,“肿瘤治疗”是他耗时最久、投入最深的领域,也是他“守正创新”最鲜明的写照。2000年,一位腮腺混合肉瘤患者前来求诊。面对这种疑难病症,他翻阅古籍,依照医书中的药方为患者施治。没想到,几天后患者反馈“肿块不胀了”,这让他意识到肿瘤并不是“铁板一块”,利用中药是能够克服痼疾的。
2001年,对一个胃癌病例的治疗,让王伟清实现了对肿瘤治疗的“本质性突破”。患者最初因胃溃疡求医,王伟清本已施药令其缓解了疼痛。但后来患者不听劝告,半年后病情复发,继而发展为胃癌。此时的患者已病入膏肓,医院直接拒绝收治。胸怀医者仁心的王伟清看着患者眼中的求生欲,咬着牙说:“我的方法不在现行制度里,只能试,出了事别怪我。”治疗中,他大胆跳出“常规思路”,用珍珠搭配朱砂,同时用汤药稳住患者的身体状态。考虑到病人已经无法进食,王伟清借鉴“服气法”让患者辟谷。病人辟谷一个月后,排出了大量果冻状的病理产物,这让王伟清看清了肿瘤的本质:“无非是无形的火气和有形的黏痰淤血缠在一起,只要把火气释放出来,把黏痰化掉,治病就有转机。” 这次经历让王伟清总结出肿瘤治疗的“核心逻辑”:“治疗肿瘤不是‘杀肿瘤’,是‘调环境’。先让患者元气足起来,再慢慢地化掉病理产物,急不得。”
两年后,王伟清终于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肿瘤治疗方案:用牡蛎配合细辛,这个简单的组合,可实现快速见效。本地一位耳后腮腺混合肉瘤患者,用药三天后就说“头疼好了,肿块变软了”,口鼻呼出的气也发烫——这是“火气外散”的信号。
随着临床案例的积累,王伟清逐渐构建起一套“系统化、可复制”的包括颗粒体系、膏药体系在内的诊疗体系,既保留了中医的“整体观”,又解决了基层医生“辨证难”的痛点。 颗粒体系:他将疾病按“阴阳属性”分类,通过开阳宣散寒气、开阴温通阳气、双补气血、养生滋肾水,实现“标本兼顾”。肿瘤分为“火气伤阴”和“寒气伤阳”,通过清热散火、开阳通络、消瘰化瘤、养生补阴,层层递进,净化生理环境。他强调“纵向递进、横向补充”,根据患者大便粘黑、小便发黄等“排毒信号”调整用量,确保“既化病气,又不伤正气”。
膏药体系:针对内服药物难控制层次的问题,他研发出了益元膏、和气膏、逐痹膏等膏药。益元膏以“灵飞散”为基础,能快速提升人体的元气;和气膏以“疏瘀降浊”为主,能化解黏痰淤血;逐痹膏以“透骨通络”为效,能缓解筋骨拘急。这些膏药不用火烤、随贴随撕,尤其适合老人、小孩和不便服药的患者。
此外,王伟清对中医的独到认知,更体现在对“意象思维”的践行上。他读《内经》《伤寒论》,不背条文,而是靠“悟”。“肝苦急”不是抽象的肝有问题,是痉挛、拘急、紧张的状态,比如帕金森、三叉神经痛,都是“肝苦急”的表现,要用酸味补肝阴、辛味通肝阳,酸辛结合才能缓解。这种从自然现象悟病理的思维,让他的诊疗总能“直击要害”。


大医精诚:以匠心护医道 以行动推行业
“中医是‘活人之术’,不是‘治病之法’。医生的责任,是帮患者恢复‘自然秩序’,让正气自己祛邪。”这是王伟清行医数十年始终坚守的“匠人精神”。对于癌症患者,他不盲目追求使肿瘤体积缩小,而是关注患者“能吃饭、能走路、有精神”;不单纯用药物控制症状,而是调整“水液环境、气血循环”。另外,王伟清还采用“一人一方”。“每个患者的体质、生活习惯、病气深浅都不同,方子要‘对人’,而不是‘对病’。”
在为患者诊治的过程中,王伟清始终怀着一份悲天悯人的情怀。对待肿瘤患者,他总会耐心解释其治疗方案。遇到经济困难的患者,他会主动调整药方。他常说:“我也是从苦日子过来的,知道患者看病不容易,能省一点是一点。患者信任我,我不能让他们既受苦又花钱。”
行医多年,王伟清一直保持着总结临床感悟的习惯,哪怕再忙,每天都会抽出时间写“行医笔记”。成功的案例、失败的教训、对经典的新悟,汇集为《我的中医》一书。书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真实的临床经验。从治疗胃溃疡的教训,到肿瘤治疗的突破,从骨转移患者的应对,到“如何跟患者沟通”“如何判断患者的信任度”。他说:“我写这本书,不是为了出名,是想给后来学中医的人搭座桥,让他们少走弯路,知道临床不是‘纸上谈兵’,要敬畏生命、敬畏患者。”
在推动中医行业发展方面,王伟清的“匠人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研发的“颗粒体系”,将复杂的中医辨证简化为“模块化组合”,医生只要掌握“辨阴阳、看寒热”,就能快速组方。
自2012年起,王伟清开始深入研究《汤液经法》这一中医古籍。该书由商代名相伊尹编撰,以道家思想为指导,系统地阐述了中医方剂理论,强调五味(辛、甘、酸、苦、咸)在药物配伍中的核心作用,为复方设计提供了基本框架,确立了复方配伍原则与汤剂剂型规范。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即以此为理论基础,发展出“方证对应”的诊疗体系。
多年来,王伟清熟读道家典籍学说,并结合中医理论深入研究,取得了颇高的成就。他认为中医治病养生的核心,正是让生命力回归 “天之道”——即天地万物的固有秩序。只要在生命力秩序的起点(水性)上推动其回归正常,便可解决根本问题。因此,“以水法为主、以火法为辅”成为了中医治病养生的核心方式,同时,这也是他治病救人的理论根基。

对于传统文化和中医的学习,王伟清认为人生会遇见三位老师:第一位是语言文字,它为我们打开了知识的大门,让我们得以汲取各类认知;第二位是自然与万物,人们借由反思探寻真理的源头。从赫尔墨斯,到弗洛伊德、费尔巴哈,再到马克思,大家始终在追问世界的本质与生命意义;第三位是自己的本性,需靠觉悟找到内在的智慧。感觉是生命本能,源自生命源头,却经常被执念所蒙蔽。看透并放下执着,修正错误的思想与习惯,净化心灵,方能成就自我。
医者仁心传千古,岐黄一脉福万民。从建筑行业到基层中医,从临床实战的“探索者”到中医体系的“构建者”,求索半生的王伟清用数十年的坚守证明:中医的生命力,在于对传统的敬畏、对患者的真诚与对创新的执着。他的故事,是当代中医人“守正创新”的缩影,更是“匠人匠心”的生动诠释——以初心定方向、以匠心磨技艺、以行动传薪火,让千年医道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