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光辉映钢城:参观国网攀枝花供电公司三线阳光基地和党员服务队有感

上海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张明慧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四川人,为了了解家乡的电力建设历史。近日,我慕名来到了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攀枝花供电公司三线阳光基地参观,一张斑驳的老照片攫住了我的目光:上世纪60年代的电力工人脚踏草鞋、肩扛器材,在嶙峋山岩间架设线路——那是三线建设的原始脉搏,亦是攀枝花电力事业艰难启程的顽强心跳。解说员指着展柜中已是锈迹斑斑的老式扳手,告诉我:“当年,就是这样的工具点亮了攀枝花第一盏电灯,更驱动了攀钢的钢铁洪流与成昆铁路的贯通。每一颗螺丝里,都有党员的誓言在跳动。”
从点亮第一盏灯到成为四川水电大动脉,攀枝花电网建设史正是党建力量驱动的奋斗史。当解说员指引我凝视地图上蜿蜒的500千伏超高压线路网——这些由橄榄、甘泉等变电站织成的电力长城,象征着从“用上电”到“用好电”的伟大飞跃。在“三区三州”深贫区电网攻坚战场上,92个援建项目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党员先锋队用脚步丈量、汗水浇灌的民生承诺,如明灯点亮了偏远村落曾经黯淡的夜晚。
党建的灵魂在于服务人民,国网攀枝花电力公司推动水电气讯的同步联动,繁琐流程在指尖消融,服务温度在无声中传递。深化改革远不止于此,“电眼看四川”信贷产品以电力大数据为小微企业发展赋能,疫情期间“欠费不停供”、政策红利精准灌溉累计近6000万元,无不彰显党组织在危急时刻为企业纾困解难的坚实臂膀。
步入党员服务队基地,“先锋”二字如烈火燃烧。墙上的照片无声诉说着这支队伍的跋涉:“维维”机器人灵巧穿梭于变电站的身影与无人机沿预定轨迹的精准巡视,揭示着科技创新在党建引领下的蓬勃生命力。党员服务队陈刚自豪地说:“从绝缘平台作业法填补山区带电作业空白,到无人机自主巡检,每一次技术突围都有党员突击队攻坚的身影。”
从平日的默默奉献,到国庆春节等重大节假日,都是党员服务队枕戈待旦之刻。万家灯火之下,是他们24小时筑牢的“连心桥”:95598热线那头永不缺席的应答,民宿里专业细致的用电检查,无不印证着“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信仰已融入每一次故障排查与线路巡检的日常。
回望攀枝花电力六十载征程,从三线创业的荆棘之路到智能电网的升级转型,一面鲜红的党旗始终在钢铁之城上空猎猎飞扬——它引领着电网建设的每一次跨越,更凝聚起为民服务的磅礴力量。
攀枝花灯火辉煌的今天,正是一座由不朽信念铸就的光明坐标——那里铭刻着从三线创业者到当代服务队以党性守护光明的永恒史诗。在电力脉搏与为人民服务的誓言同频共振之处,一座城市的光明之路永远向前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