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学术闯天下 他是科研达人吴海龙

文/李梅
几十年弹指一挥,祖国各项事业都在蓬勃稳健地向前迈进,化工行业和分析仪器行业也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自信和勤奋让吴海龙走上了更加宽广的人生舞台。创新无止境,已经习惯于攀登的他正在向更新的目标前进!
他丰硕的科研成果令人敬佩;他低调、真诚、热情的为人处事,让人感动;他十分随和,令人心生敬意。
吴海龙教授曾讲道:“从事科学研究,要怀有赤子之心和钢铁意志,遇到困难时决不轻言放弃,不断追求创新突破;不应强调个人得失,要心系大局,时时刻刻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先,勇挑重担,默默奉献。”
勇敢的“心” 扎实学习更重要
吴海龙,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顾问、原主任,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学科建设长期责任人。曾兼任中国化学会有机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计算机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兼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副理事长和分析仪器分会常务理事兼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化检验分会副主任兼化学测试专业委员会主任、湖南省化学化工学会分析测试专业委员会主任等。现任”Journal of Chemometrics”、《分析化学》、《光谱学与光谱分析》等十种学术期刊编委,任多个国家级、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或主任。三十多年来,主要从事分析化学等领域化学计量学、化学生物传感分析等教学和科研及管理。指导毕业培养博士研究生26名、硕士研究生80余名、目前指导在学研究生还有十余名。任俞汝勤院士学术小组组长逾20年。
吴海龙出生于浙江舟山一个农民家庭,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很小时他就懂得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自打上学时起,吴海龙的成绩就一直较为优秀,同时他还担任学校及班级的学生干部,协助老师管理学生日常事务。聪明、勤奋而又能干的吴海龙从小学到高中一路走来,深得老师们的喜爱,因为他知道,恩师们给予他的帮助很多,使他从小就领悟到了人生的价值。
1978年十月,作为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应届高中毕业生,吴海龙考上了当时的全国重点大学湖南大学的分析化学专业。1982年9月,吴海龙凭借出众的成绩成为了湖南大学分析化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师从俞汝勤先生,继续在生物碱、pH等液膜传感器研制方面取得令国内外同行瞩目的成绩,先后获得分析化学专业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后留校在校环境保护研究所工作并参与原机械工业部环境检测总站的筹建。1988年4月又在俞汝勤先生、曾北危先生精心指导下在职攻读博士研究生并于1992年3月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在化学计量学多元校正、水环境背景值系统稳健表征、液膜化学传感器研制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同时还为湖南大学分析化学学科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吴海龙深信,只有扎扎实实地学习、打下扎实基础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1993年5月,吴海龙东渡日本学习深造。在日本千叶大学留学期间,他曾主持编制、组装计算机辅助/容积可变/流动注射进样装置;曾短期工作于富士通等公司,参与相关化学软件编制(化学结构式变换等);曾利用日本千叶大学难得的分析仪器及实验条件,在日本科学协会Sasakawa科研助成金资助下,瞄准国际化学计量学前沿,开展复杂体系数学分离精准定量基础研究,并取得具有很强原创性的系列成果。并于1998年3月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1998年3月底,学得一身技术本领的吴海龙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毅然回到了伟大的祖国,继续留在母校湖南大学,并在恩师俞汝勤院士的帮助下选定重点继续开展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令国内外瞩目的科研成果。
科研建设两手抓 贡献力量有方法
吴海龙的科研项目主要包括“三维分子荧光数阵分析用于细胞动态解析及成分测定研究”、“三维数据阵分析及其在现代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研究”、“立方阵数据分析及其在复杂体系二阶校正和化学动力学过程解析中的应用研究”、“复杂体系多维数阵分析化学计量学研究”等。其中吴海龙参与的“复杂体系成分分析与波谱解析的化学计量学方法研究”科研成果获得2002年度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俞汝勤、梁逸曾、吴海龙、沈国励、蒋健晖、陈增萍)和200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俞汝勤、梁逸曾、吴海龙、沈国励、蒋健晖)。吴海龙是代表性成果的主要贡献者。
吴海龙本人也曾荣获湖南大学第二届杜邦奖学金、首届“科技希望之星”称号、首届“天语教师奖”等,曾荣获湖南省青年化学化工奖,第四届(2006年度)“湖南十大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奖”、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化工奖等。2008年3月进入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亦曾获得日本科学协会Sasakawa科学研究奖励助成金和日本国际教育协会科研资助等。
吴海龙曾数十次担任国内外有关学术会议的学术委员会成员,分别以秘书长和副主席的身份组织了2002年生物分析化学与纳米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年生命分析化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国际学术研讨会和2008年生物医学工程和生命分析化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作为中方主要代表先后参与组织和负责组织了2006年法中(法国佩皮尼昂)和2008年中法(中国长沙,湖南大学)表面生物电化学和传感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曾担任第35届国际光谱学大会(厦门)组织委员会委员(具体负责化学计量学分会场的组织工作),参与中国化学会第26届到第31届年会的化学信息学与化学计量学分会具体组织工作,并担任第27到第31届年会的化学信息学与化学计量学分会共同主席等。2015年6月,与梁逸曾教授、许青松教授等,共同成功组织在中国长沙召开的第十五届分析化学中化学计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CAC 2015:长沙,中国),这是该系列会议首次在亚洲召开。还担任2016年6月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市成功召开的第十六届分析化学中化学计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CAC 2016)科学委员会委员。
吴海龙不仅紧抓科研项目研究,还十分注重学科建设及教学等管理工作。2001年,他具体负责组织申报的我国高校第一个分析化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国家科技部批准,依托湖南大学边建设边开放。2002年11月,经过短短的一年多时间,该实验室从组建精干团队、凝练学术方向到建设科研平台、多出科研成果、扩大国内外学术交流等,都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与成绩,并顺利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的建设验收。
不负时代不负韶华 创新科技尖端上的舞者
近些年来,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贵州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高校及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先后关注、跟踪并进一步开展化学计量学多维校正方面的工作。他们运用吴等发展的二阶校正方法与现代分析仪器相结合,在工业产品分析、农副产品监测等方面开展了系列实用性的研究工作。例如,南开大学的邵学广课题组运用近红外光谱与化学计量学二阶校正方法相结合,用于工业产品的过程分析及质量控制(Ind. Eng. Chem. Res. 2011, 50,7677-7681);他们通过比较,认为吴等提出的交替三线性分解(ATLD)方法优于其他二阶校正方法,而ATLD方法更能胜任此类过程分析和控制,这进一步证明了吴等提出的方法的优越性。而四川大学的李梦龙课题组则运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HPLC-FLD)与吴等发展的交替惩罚三线性分解(APTLD)方法相结合用于茶叶中17种游离氨基酸的同时定量分析,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定性定量结果(J. Agric. Food Chem. 2011, 59,10839-10847);该文称,将吴等发展的APTLD方法与现代分析仪器相结合,即使在未知背景干扰共存和分离提纯比较困难时,用于复杂体系中氨基酸的同时定量分析仍具有快速、准确、成本低廉等优点,是一种极具经济效益和市场推广应用价值的潜在分析策略。
吴海龙教授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已得到国内同行专家的较高评价,曾应邀在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重庆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山西大学、浙江海洋学院、惠州学院、中南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南华大学、湘南学院等高校和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武汉数学物理研究所、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数学研究所等科研单位作学术报告,曾应邀在IUPAC 2001年分析科学大会化学计量学分会(东京)、2004年亚洲化学计量学与生物信息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海)、2009 TRICAP(化学与心理学交叉领域三维数据分析方法国际前沿研讨会,西班牙牛利亚山谷)、长春电分析化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系列会议(Changchun-ISEAC)、北京分析测试报告会暨仪器展览会(BCEIA 2009和2013)、中日韩分析化学系列研讨会(CJK-ISAC)(北京、武汉、南京、济州、上海、九州、沈阳、釜山、武夷山、东京等)、中法双边生物传感技术学术研讨系列会(SFW-SEBA,法国Ceret、里昂等、中国长春、长沙等)、第十三届至第十六届分析化学中化学计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CAC2012:布达佩斯,匈牙利;CAC2014:里士满,美国;CAC2015:长沙,中国;CAC2016: 巴塞罗那,西班牙)、过程分析与控制技术国际论坛(IFPAC/PAT 2013:巴尔的摩,美国;IFPAC/PAT 2014:北京,中国;IFPAC/PAT 2015:重庆,中国)等国际或海外会议作邀请及口头报告。在海峡两岸分析化学研讨会(北京、高雄、大连、重庆等)、中国化学会系列年会(长沙、长春、厦门、北京、大连)、中国化学会、中国色谱学会、中国质谱学会、中国光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年会、化学传感器、近红外光谱、农产品安全等全国性学术会议上作邀请及口头报告逾百次。
吴海龙教授团队取得的创新性成果亦已得到国际同行专家的很高评价和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已被《分析化学百科全书》有关综述,作为国际化学计量学界二阶校正领域有代表性的原创性工作获得大篇幅正面引用。这篇由国际化学计量学学会创始人和前会长、美国华盛顿大学B.R.Kowalski教授等所撰写的综述性文章对此给予较高评价。国际分析化学界名著《化学因子分析》的第三版,以新增章节形式独立介绍了他们的三线性分辨及校正等五个新方法。该书是化学计量学的经典著作,在美国三十多年来分析化学领域引用次数最多的25部书籍中排名第四,被称作“曾经教育了一整代化学计量学家”的著作。该书新增的三个章节,以长达四页的显著篇幅介绍了多个三线性分解及校正新方法,让湖南大学在各国同行中脱颖而出。近几年,吴海龙已连续两次被爱思维尔集团列入化学、化工领域的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被湖南大学评聘为岳麓学者,也被国际化学计量学学会期刊“Journal of Chemometrics”聘为编辑。也已成为中国化学会的高级会员。
秉持坚定的信念,吴海龙教授将走上属于他自己的更广阔的人生舞台。他所倡导的复杂体系数学分离精准快速绿色定量分析新方向必将大放异彩,化学多维校正理论必将在分析检测领域获得重视,其基于灵巧数学分离及定量分析的绿色分析化学思想及策略同时可为振兴我国民族分析仪器工业作出重要贡献。其倡导的基于灵巧的数学分离基础上的高维化学模式识别理论、算法及绿色定性分析策略也必将获得极大成功及创新性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