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产业发展关键技术 助力脱贫攻坚国家战略

文/周丽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如今,“高质量”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之声,扶贫脱贫工作亦是如此。扶贫若只扶一时之需,无异于扬汤止沸,表面之功。现代农业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乡村振兴、扶贫攻坚战中,现代科技与农业的结合与创新成为了当下有效扶贫的主流,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迈进。
在今年的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即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促进木本油粮油和林下经济发展,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在政策支持下,有“木本油料之王”之称的薄壳山核桃产业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而苗木繁育等技术在其中将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南京林业大学彭方仁教授在薄壳山核桃的产业化发展关键技术方面获得重大突破。彭方仁教授是南京林业大学薄壳山核桃试验基地的负责人,长期致力于经济林栽培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林业行业专项、国家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国家林业局“948”项目、江苏省高技术项目、江苏省农业科技支撑项目、江苏省林业三项工程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5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江苏省和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江苏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编写出版专著教材10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选育林木良种8个。现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江苏省“333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培养对象;中国林学会经济林分会副理事长。
薄壳山核桃,又名美国山核桃、碧根果、长寿果。胡桃科山核桃属植物,原产美国和墨西哥北部,是世界上著名的干果树种之一。因其壳薄味美、营养价值高,而备受人们的喜爱。薄壳山核桃不仅是理想的保健食品,亦是重要的木本油料植物,其种仁油脂含量超过70%,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7%,耐贮藏,是上等的食用油。同时,薄壳山核桃还是优良的材用和绿化树种,集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于一身。自19世纪末开始引进我国,薄壳山核桃已成为集食用、营养、观赏、绿化、建筑等价值于一体的优良经济树木。
小小坚果效益大 落地生根终开花
薄壳山核桃由于坚果个大、壳薄,果仁色美味香、营养丰富,是理想的保健食品,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人们对薄壳山核桃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对薄壳山核桃的需求约占全球总量的18%,我国的碧根果市场仍然依赖于美国进口,自2011年起我国就成为了美国薄壳山核桃第一大进口国。
虽然我国自19世纪末就引种了薄壳山核桃,但因品种资源和繁殖技术问题至今仍未形成大规模产业化发展。彭方仁教授认为“实生繁殖、产量低而不稳;育种进程缓慢,优良品种资源匮乏;基础研究薄弱,配套栽培技术不完善”是制约我国薄壳山核桃产业化发展的主要问题。同时,我国坚果市场也一直依赖于美国进口,因此“让中国人吃上自己种植的碧根果”成为了彭方仁教授的念想。为了实现这个念想,彭方仁教授常年以基地为家,与树苗相伴,潜心研究薄壳山核桃产业化开发关键技术,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和科研攻关,终于突破了薄壳山核桃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让这个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的树种,在中国的大地上遍地开花,结出了累累果实。
彭方仁教授认为要想促进我国薄壳山核桃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种质资源,加快新品种培育进程,提升薄壳山核桃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实行定向培育,完善配套栽培技术体系。因此,为了实现我国薄壳山核桃产业化发展目标,助力脱贫功坚和乡村振兴国家策略,通过多次选址考察,克服重重困难,彭方仁教授于2013年在句容市后白镇多方筹资建立了250亩薄壳山核桃试验基地。
彭方仁教授在该基地采用种质资源收集、良种繁育、富根容器苗培育、示范果园建设四位一体的模式进行薄壳山核桃产业化开发的试验研究与示范推广。目前已形成一套适宜我国的薄壳山核桃丰产栽培技术体系,同时采用优良品种嫁接苗栽培可实现3年初花、4年挂果、6年逐步进入丰产期,亩产150公斤-200公斤,亩产值近万元,结果期可长达50年-80年,做到了“一次栽植、百年受益”。
潜心育林技术 突破技术瓶颈
为了突破薄壳山核桃“水土不服”的技术瓶颈,彭方仁教授曾先后多次带队前往美国的山核桃种植地考察,不断摸索嫁接育苗技术,开展规模化无性繁殖和丰产栽培技术研究。
同时,为了更好地实验研究,彭方仁教授及其研发团队在南京林业大学薄壳山核桃试验基地,建立了种质资源收集区、良种测定区、采穗圃、良种扩繁区和示范果园。其中,良种测定区主要用来对引进的薄壳山核桃的优良品种进行筛选和区域性栽培试验选育优良品种,同时进行薄壳山核桃杂交子代测定及材用、观赏用优良品种的选育。采穗圃则由引进的波尼、曼丹、德西拉布等优良品种与国内选育的金华、绍兴等优良品种组成。良种扩繁区则是采用种子温床催芽、芽苗截根移栽培育富根容器苗作砧木,当年夏秋季采用方块芽接培育嫁接苗,当年嫁接,次年出圃,年培育薄壳山核桃优良品种嫁接苗10万株。
皇天不负有心人,彭方仁教授及其团队在示范果园主要推广品种配置、矮化密植、树形管理、肥水调控等丰产栽培关键技术,形成了薄壳山核桃产业化开发的配套栽培技术体系,并通过试验基地的建立,成功突破了关键性的技术瓶颈,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
首先,彭方仁教授及其团队广泛收集薄壳山核桃遗传资源,选育出了优质高效良种。同时建立了首个“江苏省薄壳山核桃种质资源库”,并通过在苏南、苏中、苏北、及安徽、浙江等30余个试验点的无性系测试,最终认定林木良种8个,填补了我国无薄壳山核桃自主知识产权良种的空白。
其次,彭方仁教授及其团队针对薄壳山核桃主根发达、须根较少、当年实生苗不能嫁接这一困难,研发出种子温床催芽、芽苗截根移栽培育富根容器苗作砧木,结合春季枝接和夏秋季方块芽接的技术,突破了薄壳山核桃嫁接技术难题,实现当年播种,当年嫁接,次年出圃,使薄壳山核桃优良品种嫁接苗培育周期缩短至两年,形成了良种扩繁技术体系,实现了薄壳山核桃育苗方式的变革。
最后,彭方仁教授及其团队针对薄壳山核桃雌雄异熟、自花不育的问题,通过对不同品种花芽分化规律、花粉萌发特性及可授性的系统研究,研制出了最佳的品种配置方案。同时,彭方仁教授系统研究了薄壳山核桃主要矿质营养动态变化规律、养分需求特性和施肥临界期,提出了营养诊断指标体系和快速诊断技术,成功研发出专家施肥系统,并形成了与品种物候特相适应的配套栽培管理技术体系,突破了技术瓶颈,研发出薄壳山核桃早实促成栽培技术,实现了薄壳山核桃3年结果,5年丰产的目标。
没有一个目标会自然实现,也没有一项任务不需要攻克难关。彭方仁心系乡村振兴,从自身出发助力当地脱贫攻坚。面对困难和挑战,他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带领广大农民一起书写薄壳山核桃种植产业的崭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