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强大人文关怀 助力临床心理/精神卫生科发展

2022-10-10 16:04 六郎 中国科技日报
浏览

文/胡月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卫生意识逐渐得到提高。在初期阶段,讲究卫生,预防疾病,保持身体健康,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不少人一提讲卫生就想到注意公共卫生,讲究个人卫生,加强体育锻炼,摄取适量的营养,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等等,这些无疑都是重要的。但是,这样做只能微生物对人体的侵袭,只能增强我们的身体素质,还不能确保人们的心理健康。这是因为社会和心理因素同样也会危害人的健康。例如,一个人身体强壮,但却心理/精神异常,不能正常地工作与生活,就不能说他“健康”。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的定义修改为:健康“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中国杰出的心理学家潘菽教授早在四十年前就曾指出:“我们因注重身体的健康,故研究生理卫生;我们若要使得心理得到健全的发展,则必须注重心理卫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心理卫生对于我们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心理卫生也称精神卫生,它是关于保护与增强人的心理健康的心理学原则与方法。心理卫生不仅能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而且可以培养人的性格,陶冶人的情操,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卫生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心理卫生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同时,人的心理活动极为复杂,而且与家庭和社会生活密切关联。心理活动不仅体现在人的思维、语言、情感和行为上,而且对机体的生理活动发生着重要影响。很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与精神因素有关。例如,原发性高血压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长期精神紧张;不少中风病人的发病或冠心病患者的心绞痛发作,都是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因此,心理/精神卫生对于我们来说与生理卫生同等重要。

2021年清华大学玉泉医院(清华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临床心理科/精神卫生科医护人员

来自清华大学玉泉医院临床心理/精神卫生科的刘破资主任就是我国在精神疾病治疗领域的佼佼者。他在身担主任医师的身份下,同时也是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破资教授从事心理精神障碍的诊治工作长达40年,具有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主要研究临床脑认知与脑功能成像、生物精神医学、精神应激与干预。在科研方面,刘破资教授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中国加拿大和中国日本合作项目各1项。其他省部级项目4相。发表论文40余篇,近10年发表与近红外脑功能成像相关的SCI论文13篇。

博学笃志 医者仁心

1982年,刘破资从湖南医科大学顺利毕业,并获得临床医疗系医学学士学位,并留校分配到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从事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曾担任医师、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但刘破资并没有停下学习与探究的脚步,1987年刘破资获得了硕士学位,并于1993年晋升为副教授。之后又在1998年,刘破资顺利攻读下医学博士学位。

2004年,恰逢清华大学筹建医学院。作为精神医学学科的带头人,刘破资调入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组建临床心理/精神卫生科门诊。也就是在这里,刘破资教授组建了开放式精神卫生科病房。

在从医的40余年来,刘破资教授始终坚持在医疗第一线。他对就诊的患者细心倾听,并善于归纳患者核心症状,在精神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应用精神药物,成功治疗了许多疑难杂症。也就是在这一期间,刘破资教授发现我国很多综合医院缺乏高素质临床心理/精神卫生科医师和病房去为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有效的诊疗与服务。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精神卫生医疗资源大部分被放置到了精神病专科医院,治疗上以封闭病房为主。患者在封闭式治疗病房治疗,虽然规避了某些风险,但也妨碍了患者的某些社会功能的康复。由于害怕被歧视和恐惧封闭式治疗,许多早期或轻型精神/心理疾病患者辗转于医院的其他专科,不但延误诊治,同时也浪费了很多医疗资源。

刘破资教授在清华大学玉泉医院临床心理科/精神卫生科开展近红外脑功能成像示教

多年的临床实践使得刘破资教授坚信,重症患者短暂封闭治疗和轻症及康复期患者开放式诊治相结合的道路是科学可行的。他认为,在综合医院建立开放式精神卫生科/临床心理康复病房,即有利于患者接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减轻患者病耻感,也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精神卫生科/临床心理医师,是精神科/临床心理科未来发展的方向。因此,2004年刘破资教授在来到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后,在清华大学玉泉医院开设门诊后,逐步建设开放式临床心理/精神卫生病房,允许家属陪同治疗,为心理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环境带来了极大的改善。

在教学与科研方面,刘破资教授一方面引入近红外脑功能成像系统、经颅磁刺激仪、多信号生物反馈仪等开展临床科研,与清华大学多家实验室合作培养研究生。同时,刘破资教授主编和参编专业著作8部,参编全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1部(医学心理学)。每年为清华大学8年制医学生3个班讲授《医学心理学》32学时和研究生班讲授《精神病学》48学时,培养临床心理/精神卫生专业硕士与博士研究生10余名。

另一方面,刘破资教授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日本北海道大学和东京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的学者建立了交流平台。同时,刘破资教授也积极参加社区和乡村医师的精神卫生初级培训和讲座。在2007-2009年度卫生部李兆基“温暖工程”中西部10省万名乡村医师培训中,刘破资教授负责编写了乡村医师精神卫生培训大纲和教材、并参与了师资培训和的示范培训基地建设,并在国际知名的学术期刊“美国精神病学杂志”合作发表了相关研究的论文。目前结合临床观察和总结,出版了专著《近红外脑功能成像:临床心理/精神卫生科典型病例症状图谱》

21.png

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智能云平台下的医师手机查看多项认知任务结果报告

辅助临床诊断和评估治疗效果

转化思维 知行合一

刘破资教授科研思路十分开阔,因此他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涉及领域跨度较大。一方面刘破资教授在临床上从事着精神应激与干预究等社会精神医学研究和实践,另一方面他又结合临床开展了精神疾病的生物信息与遗传变异、认知与脑成像研究。

2008年,刘破资教授与日本北海道大学的田村守教授和东京大学的酒谷熏教授相结识,并由此首次接触到日本正在发展的近红外光谱脑功能成像技术。传统的近红外成像技术是利用待检测物质在近红外光波段的吸收光谱来测定其成分浓度及特性的一种分析技术,经常应用于食品检测及药物分析等领域。人体组织内的血红蛋白在近红外波段具有独特的吸收光谱,为利用近红外成像技术检测血氧变化提供了可能。1977年,杜克大学的Jobsis博士将近红外成像技术用于探测人脑的血红蛋白浓度,成功捕捉到人在深呼吸时大脑皮层的血氧变化。Jobsis 发表在Science上的文章首次说明了近红外光用于探测活体大脑活动的可行性。

近红外脑功能成像与正电子发射断层、光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功能性磁共振脑成像等神经功能影响技术相比,具有相对轻便简洁,测量条件易满足及时间分辨率高的优点,并且允许受试者在比较自然舒适的环境下接受测试,因此获得“真实世界”的数据。此外,近红外线光线是完全非侵入性的,对人脑无伤害,因此重复检测是可行的;并且近红外脑功能成像可能反映前额注意工作记忆主网络的特征。这些优点使得它在临床心理/精神卫生科有独特的优势。

鉴于国内临床心理/精神卫生科普遍缺少客观的诊断和疗效评估技术,刘破资教授便对此方向展开了系列研究。在研究了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条件之后,刘破资教授协助开发了脉动噪音、头皮涡流噪音等降噪软件,以及脑区标准模块定位软件、多窗口人机界面软件等一系列Foire-3000近红外脑成像仪专用软件, 完善了该技术的临床应用。随后, 刘破资教授又相继开展了认知任务的内容和刺激模式的选择与优化,并与武汉资联虹康公司合作推进了近红外脑成像仪产品的国产化和临床应用。不但建立了一套操作流程,而且在基于多项认知任务近红外脑功能成像基础上提出了前额注意工作记忆主协调网络、感知觉工作记忆次级网络和情绪行为执行网络联合调节模式理论。在完成了15000多例睡眠障碍、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双相障碍发作期与缓解期和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等病例的观察随访队列工作,逐渐完善了一套适合临床心理/精神卫生科多种精神疾病的近红外脑功能图谱识别方法和软件,编写了《多项认知任务近红外脑功能成像临床应用指南和图解》,开发了《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智能云平台》。患者检测完后5分钟,检测结果通过5G信号上传到云平台,医师通过智能手机可以调出患者检测结果并结合病史和症状进行辅助精准诊治或疗效评估。全国各地心理/精神障碍或身心疾病的疑难患者慕名前来就诊。

思考是我无限的国度,言语是我有翅的道具。刘破资教授临床心理/精神卫生相关医学理论和近红外脑成像技术的学习与研究做到了集思广益,并善用转化思维投入临床实践,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突破。思想是他的翅膀,带他飞向自己的理想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