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鸭子”变“旱鸭子”,科技养殖守住绿水青山

2022-10-10 16:00 六郎 中国科技日报
浏览

文/胡月

广西境内的水资源丰富,有红水河、柳江、左江、郁江、黔江、西江等桂中诸河。还有资水、湘江、贺江等桂东北河,有浔江、右江等桂西南河,区内容河流众多,几乎每个村寨都有小河流经过。

长期以来,当地村民都有养鸭过节的风俗习惯,传统的养鸭方式都是水面养殖,养殖基础设施简陋,由于鸭吃喝拉撒全主要生活在水里,鸭粪直接排入水中,无法收集和利用,污染水质。即便是池塘鱼鸭套养,也影响了水产品质量安全,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还会引发严重污染周边的水域。

鸭粪便不进行资源化、无害化的处理,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也会使鸭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同时还存在的垫料也会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了保证肉鸭养殖成活率,抗生素防治是肉鸭养殖场主要采取的防疫措施之一。该措施旨在利用抗生素切断禽病与家禽的传染链,但有些养殖场为了减少经济损失,不加控制地使用抗生素甚至滥用抗生素而导致引起畜禽发病的致病菌产生耐药性。

当前国家开始以强有力的法规手段对药物残留提出要求,明确禁止饲料中添加抗生素。饲料禁抗压力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叠加饲料原料价格上涨的推动,肉鸭养殖业面临重大考验,必须通过技术研究,研发新的技术手段实施现代生态养殖,才能解决面临的直面迫在眉睫、愈发严峻的环保、疫情生态挑战。

从水养变为离水旱养,改变了鸭几千年来生活在水中的环境,为了解决因环境改变带来的问题,如饲料营养不均衡、疫病增多、鸭粪集中处理难等,我们的科研团队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一个个攻关难题,经过十多年的研究,目前已研发出一套肉鸭高效生态养殖模式,主要为地面生物发酵床养殖、网上平养、立体笼养等一系列肉鸭旱地养殖技术方案。

例如生物发酵床养殖通过在鸭舍地面铺设添加有发酵功能益生菌的锯末稻壳等垫料,在舍内实现微生物的快速发酵,确保粪污的无害化处理。这种发酵床饲养,一方面是将鸭的排泄物在有氧发酵条件下,直接转变为有机肥,降低鸭排泄物对环境、水源的污染,有效解决了养殖场内空气污浊、肉鸭排泄物的资源化利用问题,实现低排放甚至是零排放。另一方面这种添加益生菌的饲养方式将肉鸭养殖于生物垫料床上,对预防肉鸭感染大肠杆菌、鸭疫里默氏杆菌、沙门氏菌等主要危害产业发展的致病菌起到了良好的预防作用。总体来看,肉鸭生物发酵床养殖是符合生态养殖要求的一种良好的养殖模式。

通过改变养殖模式,更好地应对肉鸭产业在饲料禁抗新政实行下疫病防控难度加大的风险,因地制宜积极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改进、提升“生态设施+微生物+粪污循环资源化利用”的现代生态养殖模式,形成全新的健康生态养殖模式,从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促进水禽养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减少粪污等污染物的排放,保住了绿水青山的同时,也保障了食品安全,增加了养殖户整体收益,让肉鸭养殖业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出更大作用。

(作者系广西壮族自治区兽医研究所 廖玉英研究员、彭昊高级兽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