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新发展 南粤古道换新颜

梁宇芯(广东工业大学),吴斯潼(广东工业大学)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和“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留住历史根脉”等重要讲话精神,响应“一带一路”与创建“文化强省”战略,助推乡村振兴和精准脱贫,2016年以来,广东率先在全国开展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
南粤古驿道肇于秦汉,又称广东省古驿道,是指古代广东省境内用于传递文书、运输物资、人员往来的通路,包括水路和陆路,官道和民间古道,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程不仅仅要修复,更重要挖掘潜在价值和传承利用好,发挥其持续的生命力。积极探索古驿道与区域发展的新路径,实现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保护、创新性利用的综合性、系统性的社会工程。
来自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朱雪梅教授长期致力于遗产保护、乡土建筑和人居环境等领域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工作。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岭南建筑文化和传统村落,对广东古村落、古驿道和华南研学基地的保护发展,以及文物建筑、历史建筑修缮利用和新民居研究等领域都有很多研究实践成果。朱雪梅尽管来自工科院校,但一直关注着传统文化保护发展。在她眼里,散落在岭南大地的文化遗存,哪怕已在风吹日晒中变为残垣断壁、碎砖断瓦,仍然值得人们去珍视巧用。因为不管是当下还是未来,我们要了解前人的历史文化、精神世界,唯有通过这些遗存的细节去研究和解读,才能可能找到真谛,也才能唤回乡愁记忆。
赓续传统文化 重塑古道价值
现存的南粤古驿道大多分散在边远地区,其沿线分布着大量曾经辉煌的古村落。由于城市快速发展,这些个性鲜明的古村落正在逐渐衰败,存在消亡的危险。为保护、挽救古村落奔走了20多年的朱雪梅坦诚,抢救性古村落实际是与时间赛跑。“伴随着古村落的消亡,许多传统文化也将失去赖以依存的载体,自然也面临着消失的困境。”
南粤大地的古驿道,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岭南文化重要呈现地。在这里有典型的广府、客家、潮汕、雷州民系文化,瑶、畲、壮、疍家等少数民族文化和侨乡文化,这些又相互交织演变融合,形成了多姿多彩、开放包容、互鉴共生的岭南文化。
在朱雪梅看来,只有用好南粤古道,保护才具持续性。要善用古道及沿线古村的宝贵文化资源,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自然环境保护更紧密地结合,彰显移民文化集中呈现地的历史厚度和文化自信,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展示好过往的辉煌、当下的奋发和未来的美好,真正让遗产变资产。
广东省开展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促进乡村振兴,朱雪梅认为这是运用文化线路的理论,通过古驿道将传统文化与当地自然景观、生活生产有机联系起来,促进古道古村旅游、教育、文创发展,是对古驿道价值的重塑,是广东乡村振兴的特色和路径,要好好抓住这个契机。
旅游方面,朱雪梅认为,岭南文化是伴随着古驿道而形成的,人们有通过驿道将中原儒家文化、风水文化、农耕文化、宗族文化等带到了岭南,并在这里扎根、发芽,最终形成了具有多元性的南粤文化,如: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和雷州文化等,不同的文化区域呈现出不同的乡村景观,如广府乡村梳式布局,潮汕乡村密集式布局,以及客家乡村依山而建布局等等,以及当地建筑材料、颜色,丰富多样的建筑样式,以及乡土民俗等,这些都极具旅游价值,是广东的文化名片。
在文化教育方面,朱雪梅认为几千年的古驿道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多少故事跌岩、多少人物荟萃,是文化教育的好课堂。是一条生命之路、经济之路、文化自信之路。感知过去那段烽火连天,可歌可泣的移民史,在这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文化自信。如建设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便是南粤古驿道深入保护及文化传承活化的典型成果之一。
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承载着一段伟大的国家记忆。研学基地的建设通过对古驿道沿线抗战教育办学旧址的保护利用,对古驿道历史价值进行活化利用,展示民族存亡时期,中国师生的奋斗精神和爱国情怀,让各校师生及社会公众了解、纪念和研究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为广大师生与游客提供了一个读懂粤北历史、感知红色文化的新渠道。促进了爱国主义教育、推动了粤北山区乡村振兴。
从南粤古道衍生出“古驿道+文化”“古驿道+旅游”“古驿道+研学教育"等品牌活动,重塑了古道古村价值,赓续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道路。
发挥驿道作用 促进乡村振兴
“近几年走在古驿道上,看到越多越来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参与建设家乡,很是感慨。”最初对古驿道周边传统村落调研中,朱雪梅发现,虽然这里坐落着大量形态各异、类型丰富,充满人文与生态智慧的古村落,但因人为和自然的破坏,大多古民居、祠堂、牌坊等建筑实体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导致传统古村落的发展停滞,物质空间和文化意识都与历史发生断裂。除此之外,人为乱搭乱建也不少,破坏了整体的风貌。
朱雪梅坦言“古村落要做到实实在在的保护,关键是增强村民们对自身历史文化的认同感,丰富其保护古村落建筑的常识。要发挥村民的主动性,积极改善环境,配套功能设施;要想方设法留住原村民,因为他们才是这儿的主人,没有他们古村落保护寸步难行。”要留住原村民,就要大力挖掘与拓展乡村的产业。怎么把年轻人吸引回去,保障年轻人的发展。因此,要因地制宜,结合乡村的特点和区域发展来谋划,年轻人才能回来创业,推动乡村建设与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朱雪梅说:“古村落保护涉及方方面面,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城乡联动融合,科技赋能。一方面需要政策法规、体制机制创新,另一方面还要树立自信并引导全民积极参与。总之,积极改善环境、完善配套并拓展乡村产业,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才能上下联动,实现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互动共进的双赢局面,既宜居又特色彰显,再现岭南乡愁。”
正如朱雪梅为南粤古驿道写下的诗句“古道再启篇,老少定向酣;条条趣事多,拳拳待君游”。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朱雪梅和她的团队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