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脱毒甘薯 助力乡村振兴

文/胡月
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甘薯,在上个世纪曾是我国城乡居民最重要的生活口粮。甘薯广泛种植于我国的20多个省区,年种植面积500万公顷左右,年生产鲜薯1亿多吨。甘薯不仅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新型的能源植物,甘薯单位面积的能源产量远远高于马铃薯、大豆、水稻、木薯、玉米等作物。因此,甘薯对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都起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甘薯作为饱腹的主粮功能已逐步弱化,现已成为人们喜食的营养全面的健康食品。
然而要种好甘薯并实现甘薯高产稳产并非一件十分容易的事,影响甘薯安全生产的因素很多,病毒病问题就是严重制约甘薯产业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甘薯感染病毒后,产量损失可达30%-90%,是甘薯生产上亟待解决的“卡脖子”问题。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张振臣研究员带领团队花了十几年的时间研究甘薯病毒病,终于找到了甘薯病毒病的对应办法。
坚持不懈 发明甘薯脱毒好方法
病毒病是影响甘薯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目前世界上已报道的甘薯病毒有20多种,由于甘薯是无性繁殖作物,所以一旦感染上病毒病,病毒就会在植株体内不断增殖﹑积累、代代相传,病害会逐代加重,从而使甘薯种性退化,品质变劣,严重影响甘薯产量。由于病毒对于寄主植物有高度的依赖性,因此,目前对病毒病害,尚无特别有效的化学防治药剂。种植脱毒甘薯是防治病毒病﹑提高甘薯产量、延长品种使用年限最有效的方法。
早在1997年,张振臣及其团队就开始了对甘薯脱毒技术的研究。由于当时甘薯脱毒技术并不十分成熟,并且我国甘薯上的病毒种类比较多,复合侵染现象普遍,有的病毒容易脱除,有的病毒不容易脱除,因此脱毒效率并不高。对此,张振臣团队进行了多年探索,建立了多种提高甘薯脱毒效率的方法,完善了脱毒种薯繁育体系,培育成功系列脱毒甘薯品种,提高了脱毒种薯种苗的质量。脱毒甘薯在生产上取得了大面积应用,在防治甘薯病毒病,提高甘薯产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持之以恒,解决甘薯生产大问题
2009年,我国江苏、广东等地大面积发生成因不明的甘薯病害,甘薯发生叶片扭曲、畸形、褪绿以及植株严重矮化等症状,对当地的甘薯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果病害一旦流行,将会对甘薯产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解决产业问题是我们体系岗位专家的主要职责”;“这个病害是什么引起的,是怎样传播的,它会造成怎样的损失,发生规律是什么?只有充分认识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它。”于是,张振臣带领团队围绕这一严重危害甘薯生产的病害,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
在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的支持下,张振臣团队连续多年对我国甘薯上的病毒种类进行鉴定,发现了多个病毒新种。在研究过程中,他们发现甘薯上多种病毒的复合侵染可能是甘薯病害加重的主要原因。在一系列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最终弄清了我国多地大面积发生的成因不明的甘薯病害是由病毒复合侵染引起的甘薯毁灭性病害(SPVD)。通过对该病害发生规律、检测技术和关键防控技术的深入研究,有效控制了病害的危害和蔓延,产生了较好社会经济效益。他们也因此获得了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科企对接,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我国甘薯病毒种类及其传播介体的发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例如,传毒昆虫烟粉虱的大发生给脱毒种薯种苗繁育带来严峻挑战。由于烟粉虱传毒严重,脱毒甘薯种薯的病毒再感染率高,很多种薯种苗企业繁育的种薯质量不合格,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风险和困难。“如果能建立一种早期预测甘薯种薯质量的方法,提前对种薯再感染病毒风险进行预警,对存在较大风险的种薯及时进行质量管控,这样就能大大降低企业种薯繁育和经营风险”。为此,张振臣及其团队开展了大量工作,弄清了影响脱毒种薯质量的关键因素,发明了甘薯种薯质量早期预警技术。通过深入企业开展科企对接,进行技术示范推广和培训,有效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农业龙头企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为企业排忧解难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近年来张振臣和团队先后为种薯种苗企业和种植大户举办了100多期培训班,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为我国甘薯产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