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燕画院创始人吴小燕

艺融中西传新道 ,育泽天下绘世界
——访小燕画院创始人吴小燕

在当代艺术教育的全球化版图上,有一位深耕艺术教育四十余载的耕耘者。她从广州美术学院走出,带着对传统艺术教育的反思与突破,创办了小燕画院,以“艺术滋养人生、改变人生”的信念,为无数孩子搭建起通往艺术梦想的桥梁。她就是吴小燕,一位将教育情怀与艺术追求融入骨血的践行者。从打破素描教学的固有模式,到带领学生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彩;从关注特殊儿童的艺术成长,到推动艺术教育与国际接轨,她所走的每一步,都在重新定义艺术教育的边界,并以艺术为媒,在全球化语境中培育兼具文化根脉与国际视野的创造力。
缘起:重构艺术教育的基因密码
在美术教育的漫长历程中,传统框架与模式化教学曾如一把无形的枷锁,束缚着孩子们的个性与创造力。这种刻板教育,不仅忽视了每个孩子独特的艺术天赋,更将情感培养与艺术理解这些教育本质置于次要地位。20世纪80年代,吴小燕在广州美术学院求学时,便深刻地感受到“写实至上”的桎梏——当技巧训练取代了情感表达,艺术教育便成了束缚灵魂的工具。

小燕画院-巢分院展馆-地址蛇口海上世界
童年时因缺乏合适的教育环境而经历的天赋被忽视的失落,让吴小燕对“被看见”的意义有着格外深切的体会。这份共情与对传统教育的反思,最终催生了小燕画院。2006年,画院正式定名,标志着一场针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深刻革新就此展开。作为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的艺术家,吴小燕带着对艺术的深刻理解与教育情怀,毅然地踏上了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立志打造一个“让天赋自由呼吸”的场域,让兴趣与梦想成为艺术学习的核心,而非技巧的堆砌。
初创期,她便大胆地重构教学逻辑:素描课上,摒弃了石膏像临摹,让孩子观察揉皱的纸团,在黑白灰的层次中领悟立体空间;色彩教学中,鼓励用干湿笔触碰撞出意外的效果,而非机械地填充范本。这种“反套路”的启蒙,实则是在植入创新基因——艺术创作不应是简单的模仿,而应是想象力与影响力的自由表达。

国际小燕
“国际小燕”作为画院深耕艺术留学领域的核心载体,更是这一理念的延伸。它并非简单的留学通道,而是连接本土与世界之间的桥梁:课程体系与国际艺术院校高度接轨,覆盖纯艺术、建筑设计等多元领域,既扎根中国本土文化土壤,又同步全球前沿理念,让“全球视野”融入创作血脉之中,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艺术创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跨界:从画室到全球实践场
吴小燕的教育构想中,艺术教育的版图从不局限于画室,真正的美育应铺就通往世界的道路,她让学生带着热忱走向巴黎的博物馆、伦敦的画廊、纽约的艺术区。这种对全球视野的追求,渗透在每项教学设计中,形成了独特的育人逻辑。打破思维疆界是这套逻辑的起点,“不受局限”转化为具体实践:服装创作课上,金属、丝线甚至面团都能成为媒介;同一主题绘画,十个孩子须呈现十种视角,从材质到色彩都要跳出思维惯性。这种训练,让突破常规成为了思维本能,让快速反应与创新想象融入日常,也让孩子们明白艺术的魅力在于对“不可能”的探索。

实践导向的全流程培养,是连接课堂与现实的关键。教学遵循国际项目标准,让学生亲历从计划到落地的完整过程:前期调研、问卷调查,中期方案设计、模型制作,后期实施落地、成果梳理,每个环节都由学生自己主导。这种沉浸式体验让学生懂得:艺术不仅是灵感迸发,更是系统思维与执行力的结合。
艺术教育的深处,是对“完整人格”的培育。教育生态需要社会与家庭共筑。吴小燕认为,成长应是“允许试错并修正”的从容。她希望家长放下对“标准答案”的执念,与学校共营包容氛围,更看重孩子的人格健全。而对“美”的践行,就藏在一幅画、一件手作乃至一方整洁的书桌中,滋养着灵魂。

在小燕画院,技法精进永远服务于精神成长,艺术的生命力植根于对生活的真诚回应。梦想是需要毅力去支撑的,她要让学生最终成长为既懂创造、又懂担当的人。画院不认同“躺平”心态,而是通过阶梯式目标,让学生在挑战中积累底气:初学阶段从微小突破中获得成就感,进阶阶段参与复杂集体创作,在协作中学会直面分歧。这些经历让孩子们理解了:自信源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的角色不止于传递知识。画院要求教师兼具专业技艺与发现天赋的敏锐,能从自闭症儿童重复的笔触中捕捉到其超常的专注力,在看似杂乱的创意中辨认突破潜质。教学中,原创与严谨是底线:课程每周更新,项目全程打磨细节,这种对“极致”的追求,让学生懂得了艺术的高度藏在日常的坚守里。这种教育不求立竿见影,却在潜移默化中埋下了敢于探索、勇于担当的种子。
硕果:从画室到世界,绽放多元可能
“让孩子的艺术视野与世界同步”,吴小燕创办的“国际小燕艺术留学”项目,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针对4至18岁学生的成长阶段,项目以“定制化培养”与“沉浸式体验”为核心:从作品集优化到跨文化适应指导,每个环节都紧扣目标院校的要求;学生更有机会参与美、法、德等国的艺术展览,在斯坦福大学、东京艺术大学等名校工作坊中提前感受顶艺术尖教育的氛围。

针对留学规划,画院铺就了成熟的路径:从作品集打磨到跨文化适应指导,每个环节都有专业团队护航。既有四岁入学、七岁赴英后仍持续回流学习的学子;也有中断十年学习的女孩,凭日夜深耕的创作,同时斩获了罗德岛设计学院与伯克利音乐学院的青睐;北京一名曾厌学的男孩,在画院重拾自信,如今已是伦敦艺术大学的新锐策展人;对特殊学员的培育更见教育温度——自闭症孩子凭借超常的色彩敏感度,其抽象画入选国际联展;无数案例证明:合适的土壤能让每个艺术梦想远航,让不同起点的学生都能找到适配的成长节奏。

升学赛道上,小燕画院的学子持续书写出亮眼的成绩:累计两千余份名校录取通知中,耶鲁、哈佛、牛津等顶尖学府占比显著,奖学金总额超四千万美元。作品集里,东方美学的现代诠释与全球议题的独特思考,成为了叩开世界名校的钥匙。国际赛事中,学子们同样抢眼——在美国 Scholastic Art & Writing Awards大赛屡获金银铜奖,黄朱青子的《逍遥游》摘得了“福布斯青少年艺术家100”金奖,更被纳入2025年深圳中考英语试题,成为了艺术与学科融合的标杆。
国际资源的深度整合是其独特优势。画院与斯坦福大学XUDO工作室、日本京都建造团队等展开长期合作,让学生在海外建造项目中亲历从设计到施工的全流程。实践项目的成果,更让画院在国际设计界崭露头角。山西五台山西王村的村落改造项目,由11至20岁的学生全程参与设计与建造,既保留了七百年古村的建筑肌理,又为其注入了现代功能,先后斩获了德国iF设计奖、意大利A'DESIGN AWARD等国际大奖,让国际评委惊叹“中国青少年正在重新定义乡村复兴”;惠州“融合共享社区?生态农场补给站”项目中,十八位中学生设计的汽车售卖站与集装箱改造空间,将艺术、农业与科技相结合,拿下了美国MUSE Design Awards银奖与Architizer A+设计奖Finalist奖。这些从图纸到落地的实践,让国际评委看到了中国青少年用艺术介入社会的行动力。

中日“京都建造项目”展现了更深刻的突破:学生与斯坦福大学XUDO工作室、日本建筑大师木住野彰悟团队携手,在伏见稻荷大社周边的地块,用轻质钢结构筑就了“漂浮于天地间”的实验性空间。项目遵循日本严苛的管理流程,成为了东西方建筑对话的生动样本。这种“从图纸到建造再到参展”的闭环模式,让创造力在真实的实践中得到了淬炼。

画院先后成为中央美术学院校外实践基地、英国BTEC认证中心,与多国艺术院校共建“教育互联基地”,这些认可,既印证了教学品质,也为学生搭建起通向世界的广阔平台。
展望:以美育心,守护未来之光
吴小燕艺术造诣深厚,是活跃的策展人和多领域艺术专家,担任过广东省少儿艺术委员会、广东省陶瓷艺术委员会委员及深圳市先行示范区文化专家组专家成员等职务。自20世纪80年代起,她积极投身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其个展“迁流与永恒”系列从2019至2024年连续举办了六年。吴小燕对艺术教育的终极构想,始终围绕着“用艺术滋养人生、改变人生”的内核展开。自2023年起,福布斯中国携手深圳小燕画院连续举办了两届福布斯青少年艺术家100大赛。2025年第三届大赛现已进入决赛阶段。画院的信念渗透在教育生态的每一处细节里,关乎人的成长、关乎教育者的使命,更关乎一场需要代代接力的长远实践。


谈及长远愿景,吴小燕的目光沉静而坚定:在深圳打造“国际艺术教育实验室”,联合全球顶尖院校建立“青少年创造力数据库”,让画院成为“百年美育品牌”。这不是扩张的野心,而是教育者的执念——如她在央视《信用中国》节目中所言,“艺术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个孩子相信:自己的光芒既能照亮前路,也能温暖世界”。
四十载实践,吴小燕与画院的故事,本质上是一场“传承”的修行。从打破传统的勇气到包容差异的温柔,所有探索都指向一个核心:让艺术成为生活方式,让每个生命在创造中找到尊严与力量。而她真正留给世界的,或许不是那些奖杯与offer,而是一种信念:艺术的边界,永远在创造力抵达的地方。未来的路还很长,只要“以美育心”的种子还在,便会有更多人接过这份事业。这光芒不必耀眼,却能温润地告诉每个孩子:你的手,既能画出梦想,也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这便是教育的终极意义:让每个生命以自己的方式,与世界温柔地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