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官窑非遗传承人、全国劳动模范陈连义

2025-11-14 12:09 柒品 中国科技日报
浏览

瓷承宋祚匠秉初心 ,拓疆弘艺光耀神州

——访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官窑非遗传承人、全国劳动模范陈连义

八朝古都开封,襟带黄河,坐拥千年文脉积淀。北宋官窑,这一熔铸赵宋礼制精魂与东方美学意趣的文化遗存,曾在时光流转中隐没行迹,其技艺传承与文化内核,是一道久待破解的文明命题。有这么一位匠人,他潜心三十余载,以考据为基,以实践为刃,于迷雾中探寻官窑本源,于困境中复原烧制技艺,更以创新之思赋予其新的时代生命力。他以“我将无我,不负官窑”为念,不仅让开封官窑重归公众视野,更让这门古老技艺成为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在当代续写着与历史对话的崭新篇章。他就是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官窑非遗传承人、全国劳动模范——陈连义。

缘结瓷魂·溯源求索立根基

(一)童蒙启韵,半生矢志系官窑

陈连义与陶瓷之缘,早自童年时期便已悄然缔结。故园作坊之内,砖瓦瓷盆在匠者手中流转;田垄阡陌之间,出土的古陶罐带着岁月的包浆与神秘,在他心底埋下了好奇之种。这份懵懂的眷恋,在他入读河南大学工艺美术系后,沉淀为深沉的挚爱。系统的专业研修,令他得以窥得工艺美术之浩瀚,而陶瓷艺术以其承载的文化厚度与独特的艺术张力,成为他心之所向的归宿。

陈连义艺术命运的转折,始于结识陶瓷艺术设计家张守智。彼时,张守智正在设计与监制“紫光阁用瓷”“陈列瓷”及“礼品瓷”。听闻陈连义来自开封,这位深耕陶瓷领域的前辈便郑重嘱托:“深耕开封官窑之传承,实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壮举。”这令陈连义心生困惑:“世人皆知景德镇官窑,开封何以有官窑?”张守智回答:“北宋五大名窑之官窑,实始于东京开封。若能复原此艺,便是对中华陶瓷文明的巨大贡献!”

这番话唤醒了陈连义的文化自觉,更点燃了他开疆破土的魄力。他深知,复原开封官窑,不仅是拯救一门技艺,更是接续北宋文化之脉络。自此,“以毕生之力复兴开封官窑”的誓言,便在他心中生根,化作贯穿其半生的使命担当。

(二)皓首穷经,十七载春秋探本源

欲复兴官窑,必先厘清其历史脉络,此为传承之根基,亦是最难逾越的关卡。彼时,全国多地争相标榜官窑传承,源流混杂。典籍所载,关于开封官窑的记述寥寥,或言其“无实据”,或谓其“产于汝州”,或称其“湮于黄河泥沙”,零散的信息难以勾勒出完整的历史图景。

面对这一文化谜题,陈连义踏上了漫长的溯源之旅。他奔波于各大藏书阁,埋首《宋史》《东京梦华录》《中国陶瓷史》等典籍,逐字逐句梳理与官窑相关的记载;他踏遍大江南北,走访各地的陶瓷专家,虚心求证每一处疑点;他浏览了海量学术文献,不放过任何有价值的线索,力求研究经得起时光的检验。

十七载春秋更迭,五千余日夜坚守,陈连义从未停歇。他将搜集的零散信息分类、比对、考证,一点点地打磨出官窑文化的清晰轮廓。他不仅发表了8篇极具学术分量的官窑文化论文,更编撰了《瓷说中国宋官窑溯源考》等专著,以扎实的学术研究为开封官窑的历史地位“破局”,明确了“北宋官窑始于东京开封,为皇帝亲自建窑烧造”的核心定论,驳斥了“官窑不存在”“官窑在汝州”等错误说法,为后续技艺复原与文化传承,筑牢坚实的理论根基,令这门沉睡的古老技艺,迎来重焕生机的契机。这份贡献,不仅填补了陶瓷史研究的空白,更让开封官窑从“模糊传说”变为“有据可考”的文化瑰宝,彰显了他作为文化传承者的远见与担当。

砺志攻坚·守正创新耀古今

(一)屡败屡战,五载磨砺破困局

厘清历史脉络后,技艺复原成为横亘在陈连义面前的又一道难题。起初,他以为有理论支撑,建窑炉、购设备、选原料不过是按部就班之事。完成场地选址、窑炉搭建与设备采购后,他满怀希望地参照各地窑口对官窑的认知,开启了烧制之路。

然而官窑的核心制作技艺,既无完整的史料留存,亦无匠人能系统传授。选料的配比、釉色的调制、烧制的火候,每一环都需自己摸索。寒来暑往,五载光阴倏忽而过,窑炉中烧出的器物,始终未达北宋官窑之标准。家中积蓄耗尽,心血付诸东流,生活的重压与事业的挫折,令陈连义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家人的不解与埋怨接踵而至、亲友亦纷纷劝其放弃。无数个深夜,陈连义徘徊于窑厂,望着满是败品的角落,无数次涌起放弃之念——他深知,继续坚持,意味着要背负更多的债务、承受更多的误解,甚至可能让家庭陷入更深的困境;可若放弃,张守智的嘱托、对传承官窑文化的承诺,以及北宋官窑承载的千年文脉,便都成了泡影。他曾在窑厂角落独坐至天明,一遍遍问自己 “值得吗”,但每当指尖触碰到那些虽不完美却凝结着心血的瓷片,想到北宋官窑若就此彻底湮没,他便无法释怀。“只要官窑技艺未复,我便不会止步!” 这份咬牙坚持,源于对陶瓷艺术深入骨髓的热爱,更源于 “不能让千年技艺断在我手中” 的行业责任感 —— 他明白,自己肩上扛的不仅是个人的理想,更是开封官窑传承的希望 。

(二)遍访名师,三载青丝染秋霜

为破技艺之困,陈连义决意走出开封,向各地的陶瓷大师问道。他先赴杭州官窑遗址博物馆,在古老窑址旁探寻技艺遗痕;再往龙泉青瓷厂,向当地经验老到的匠人请教釉料调制与烧制秘诀。因资金所限,无力聘请专业师傅,他便凡事亲力亲为,从选料、配釉,到拉坯、造型、翻模、注浆、烧窑,每道工序皆亲自反复琢磨、实践。

那段时日,窑厂便是他的居所。白昼,他在高温窑炉旁忙碌,汗水浸透了衣衫;入夜,他对着败品逐一剖析症结,常彻夜不寐。三载时光,昔日乌发已染霜雪,竟有人误认他为“老者”。身边人见之,无不心疼地劝说。而陈连义却表示,技艺突破不容丝毫懈怠,笑答:“若能揭开官窑技艺之秘,这点付出何足挂齿?”

天道酬勤。在大国工匠、汝窑大师朱文立的悉心点拨下,陈连义终于掌握了官窑烧制的核心技法。当第一件契合北宋官窑特质的器物从窑炉取出时,他捧之涕零——此不仅是一件陶瓷,更是一段文化脉络的接续,是他多年坚守的回报。此后,他秉持“守正创新”的立案,深刻理解“守正”是创新的根基,唯有先吃透北宋官窑“礼制之美、典雅之韵”的核心精髓,创新才有意义。因此,他在坚守北宋官窑传统技艺与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将现代审美与哲学思想融入传统官窑制作之中,一批批兼具历史韵味与时代气息的新时代官窑艺术品应运而生。这些作品先后斩获了30项国家级奖项,拿下37项国家专利、40项著作权,多件精品被各地博物馆珍藏,其中《莲花如意》更屡次作为东盟博览会国礼,携中国文化的底蕴与魅力,亮相世界舞台 。

(三)融古铄今,黄河泥韵赋新声

身为开封子弟,黄河是陈连义心中最深的文化图腾。掌握官窑烧制技艺后,他便开始思索:如何令黄河文化与官窑文化深度交融?开封坐拥丰富的黄河泥资源,若将这份“母亲河之馈赠”用于官窑制作,不仅能赋予官窑独特的地域标识,更能令黄河文化借陶瓷艺术传承发扬光大。怀此念想,他再启探索之旅。无数次配料、实验,历经数载失败,四载之后,他终攻克了技术难关——以黄河泥制五色釉料,成功地烧制出原始青瓷、黑定、褐色釉、紫金釉及茶叶沫釉等多色陶瓷器物和厚重官窑。

这些作品,既存北宋官窑的典雅气韵,又融黄河泥土的温润厚重。它们不仅丰富了开封陶瓷的品类与艺术表现力,更令黄河泥成为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此创新实践,既为开封官窑注入了新生,亦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了陶瓷之力,实现了文化传承与地域发展的双向赋能。而在后续的创新中,陈连义进一步拓展思路,提出“新材料赋能传统技艺”的理念,计划将黄河泥进行纳米化处理,研发疏水疏油的实用型官窑产品——让官窑不仅是博物馆中的藏品、高端的艺术品,更能走进寻常百姓家,成为兼具文化内涵与实用价值的生活用品。这一构想,既坚守了官窑“服务社会、传递文化”的初心,又顺应了市场需求,为官窑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薪火永续·弘文担当映初心

(一)育才兴艺,匠心传承续文脉

在陈连义看来,官窑传承绝非“孤芳自赏”,而需众人共举,令技艺与文化薪火相传。多年来,他始终将人才培养置于首位,致力于为官窑传承储备新生力量。作为河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和河南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的国际生导师,他倾囊相授,为“一带一路”国际生讲授官窑文化与制作技艺,十载间累计培训两千余人次,令开封官窑文化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之桥;在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他悉心授课,培养了四千余名陶瓷专业人才,其中两人获开封市“五一劳动奖章”,四人获“开封市技术能手”称号,7 人获得“河南省工艺美术行业技术能手”称号;14 人获得“开封市工艺美术行业技术能手”称号。8名徒弟晋升获得高级技师资格证书,7名徒弟获得高级工资格证书。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陈连义深知,非遗传承面临“年轻人不愿学、难以安身立命”的困境——年轻人毕业后需面对现实压力,而传统官窑技艺学周期长、初期收入低,难以吸引他们投身其中。因此,他一方面通过“免费教学+公益研学”降低传统门槛,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官窑艺术,哪怕他们最终不以此为业,也能成为官窑文化的传播者。另一方面,他积极探索“传统技艺与现代市场结合”的育人模式,在教学中融入新材料、新工艺知识,让学生明白“传承不是守旧,而是让技艺适应时代”,为其未来职业发展拓宽道路。

他创建的官窑实践基地,获教育部授予“传统技艺传承示范基地”称号,成为传承官窑技艺的重要阵地。在他眼中,每一位走进官窑世界的人,皆可能成为未来的传承者,而他能做的,便是为这份“可能”搭建桥梁,用耐心与坚持,守护官窑传承的火种。

(二)筑台传薪,弘播文化无远疆

为令开封官窑文化广为人知,陈连义不遗余力地搭建展示与交流的平台。他在开封先后创办了非国有开封市德庄陶瓷博物馆被评为五A级,北宋官窑文化编年馆、陈连义官窑文化馆、三间房北宋官窑历史编年展示馆等场馆,皆常年免费开放,年均接待游客八十余万人次,成为大众了解官窑文化的重要窗口。

他还积极推动官窑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文化场所”,累计举办了上百场官瓷免费制作体验活动。让孩童在拉坯、绘画中,感受传统技艺之美;让社区居民在亲手制瓷时,重拾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让外国友人参观体验后,对中国官窑艺术赞不绝口。在这里,不同年龄、国籍、文化背景的人因官窑而相遇,碰撞思想火花,实现文化交融。每见此场景,陈连义便倍感欣慰,更加坚定了“让官窑文化融入大众生活”的决心。

此外,他还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主讲《探秘北宋官窑》,向世界讲述开封官窑的历史与故事。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与发现》之《匠人匠心》、国际频道《记住乡愁》之《开封黄河》等节目,屡次报道他坚守非遗传承的事迹。每当看到媒体报道后,有人专程来到开封的场馆参观,有人通过电话、邮件向他请教官窑文化,甚至有年轻人因了解了开封官窑而主动报名参加他的免费培训,陈连义心中便涌起难以言喻的欣慰——这并非因个人声名鹊起,而是因他深知,每一次报道、每一次关注,都意味着开封官窑被多一个人知晓,千年文脉被多一份力量守护。他曾说:“媒体的传播,让‘开封有官窑’不再是我一个人的坚持,而是越来越多人的共识。”这份欣慰,化作他继续前行的动力——他更加坚定地投入到文化传播中,甚至愿意自掏腰包支持宣传,只因他明白,官窑文化的传播,不是个人“政绩,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是让更多人感受陶瓷之美、文化之深的使命。

(三)履职践诺,荣膺重任担使命

凭借官窑传承与创新的卓越贡献,陈连义收获了诸多沉甸甸的荣誉:正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技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民间十佳艺人”“中原大工匠”“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2024年荣登“中国好人榜”,2025年获评全国劳动模范。与此同时,他还肩负河南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民进开封市顺河支部主委、开封市总工会副主席、开封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教授等多项社会职务。

面对荣誉,陈连义始终保持清醒。他表示,荣誉非终点,而是更重的责任:“身为全国劳动模范、官窑非遗传承人,我当以更高标准自勉,不仅要做好技艺传承工作,更要为行业发展、文化弘扬献力。”作为人大代表,他积极履职,参与专题调研百余次,提交了《关于激发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力的议案》《关于开封官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等多项议案,为非遗保护与官窑产业发展建言献策;作为非遗传承人,他以“领跑者”之姿,探索官窑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之路,计划以黄河泥纳米材料研发出更多兼具实用性与文化内涵的产品,令官窑艺术真正地融入大众生活之中。

年过半百,陈连义仍在传承与弘扬官窑的道路上步履不停。十七载考据,厘清官窑的历史脉络;数载攻坚,复原千年烧制技艺;二十七载授艺,培育文脉传承的力量。他以黄河泥为墨,以窑火为笔,在陶瓷之上书写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创新。他所做的,不仅是复原一门技艺,更是让开封官窑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代、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纽带。这份以坚守为底色、以担当为内核的践行,让古老官窑在新时代焕发出璀璨夺目的光彩,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动注脚。而他身上那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魄力、“千难万险不回头”的坚持、“守正创新为传承”的智慧,更让他成为新时代非遗传承人的典范——用一生的热爱与担当,为千年文脉“拓疆弘艺”,让官窑之美,光耀神州,走向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