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让你读懂山江海地域系统

2025-11-05 17:33 柒品 中国科技日报
浏览

一本致力于研究区域生态与发展的著作——《人与自然和谐的山江海地域系统构建研究》出版了。

大家可能听说过很多关于山地、江河、海洋的自然故事,但你知道它们之间其实是一个紧密联系的“大系统”吗?

在我国广西,有一片连接山地、江河和海洋的独特区域——从桂西南喀斯特山区一路延伸到北部湾海岸,这里山地交错、河流纵横、海陆交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江海地域系统”。

广西南宁师范大学地理与海洋研究院院长胡宝清教授的这本新书——《人与自然和谐的山江海地域系统构建研究》就专门研究了这一系统。

他用地球系统科学、生态学、信息技术等多种方法,把看似分散的山、江、海研究串联起来,揭示它们如何在自然界中互相作用、形成循环,以及如何推动区域的绿色高质量发展。

那么,什么是“山江海地域系统”?

简单来说,就是把山区、流域、海岸带看成是一个相互联动的整体:山地提供水源、土壤和生态屏障;江河输送水和营养物质,连接内陆与海洋;海洋沿岸是经济发展、物质交汇的重要区域。

这些区域之间不断进行物质循环(比如泥沙和养分从山地流到河流再进入海洋)、能量流动(水流、潮汐、光热)、信息传递(气候变化、生态信号)。如果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整个系统的健康。

广西这一片山江海有什么特别之处?

胡宝清教授选择的研究区位于云贵高原南麓到北部湾沿海,是中国地貌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这里的自然环境非常“多元”:气候上,既有亚热带季风气候,又有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从山到海降水和气温逐渐变化;土壤上,西北是红壤、黄壤,中部是赤红壤,沿海是砖红壤;水系有,西江、钦江、防城河等多条河流流入北部湾,西江通过平陆运河建设,将直接入海,实现山江海的交通与经济联动;发展现状是,山区经济相对落后、生态环境脆弱,沿海人口与经济密度较低,但沿着山到海呈递增趋势;区位优势方面,位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走廊、“一带一路”重要门户,也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战略节点。

为什么要研究它呢?因为山江海地域系统关系到生态安全、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等多方面,是一种复杂而敏感的“综合地域系统”。

胡宝清教授在书中提出,要打破山、江、海之间的“各自为政”,根据区域的自然与人文条件,建立:喀斯特新国土开发区(山区生态修复与发展);流域新联动示范区(产业与河流沿线协作发展);北部湾新海洋经济区(沿海产业可持续发展)。这样可以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山江协作、江海联动,让整个区域在经济与生态上都“协调共赢”。

在这本书中,胡宝清教授不仅做了理论研究,还利用数据分析和模型模拟来找问题、定对策。他采集了研究区各县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数据,根据不同年份进行对比分析,把县域的发展分为6种类型:有的经济、社会、生态平衡得好,有的可能经济很快但环境压力大,还有的社会民生滞后需要改善。针对这些不同类型,他提出了对应的可持续发展建议,用科学数据指导地方的实用决策。

胡宝清教授形象地把研究过程比作一棵“知识之树”:根:浅层地表系统(山地、土壤等基础环境);干:地球关键带(山、江、海的过渡连接区);叶:人地耦合系统(人类社会与自然互动);果:山水林田湖草海生命共同体(最终实现生态和谐)。通过这棵“树”的生长,展示了一个科学、协调、可持续的山江海发展蓝图。

总之,《人与自然和谐的山江海地域系统构建研究》这本书,告诉我们如何从科学的角度理解山、江、海的关系,并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钥匙。它不仅是学术成果,也是关乎我们生活环境的生态指南。

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山江海地域系统构建研究》这本书中,胡宝清构建了一条技术路线图,他从国家发展需要和关键科学问题分析入手,以研究范式—理论体系—方法集成—数据模型—环境效应—响应模式—科教融合为研究思路,在复杂系统视域和高质量发展观的指导下,以理论方法与智慧决策、耦合关键带及环境效应、系统耦合与可持续发展以及山水林田湖草海统筹共治案例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数据采集与融合—模型构建与数据平台—机器学习与专题分析—智慧决策为研究方法链,在理论方法、决策平台、关键技术、应用示范和社会成果方面取得预期成果。

胡宝清还将研究区各个县域的经济发展、社会民生与资源环境子系统的得分作为基础数据,对其进行聚类。根据2005年、2010年、2015年、2019年的4个年份子系统的初步划分结果进行叠加耦合,最终将研究区内各个县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划分为6种类型。

在书中,胡宝清还针对不同类型县域提出可持续发展对策与建议,通过基础研究和专题研究,对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人地系统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综合管理对策,同时结合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地区独特的地理区位条件,为其谋划发展方向。

胡宝清认为,近几十年来,人类活动对陆地表层影响的范围、强度和幅度不断扩大,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威胁不断增加,其中社会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是如何科学理解和管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复杂互动。面对深入理解生态环境变化机理和准确预测未来变化趋势的可持续发展科学诉求,需要耦合关键带人地系统过程,通过发展系统整体的综合方法,探讨变化环境下的人地系统关键带耦合机制和山水林田湖草海生命共同体动态变化特征。

专家简介

胡宝清,理学博士、博士后,南宁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地理与海洋研究院院长、北部湾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地理科学教指委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广西特聘专家、广西优秀专家、八桂名师,获广西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长期从事人地系统耦合与统筹共治研究,围绕地表关键带—人地系统—山水林田湖草海生命共同体—区域高质量发展主线,形成“科学—技术—管理”交叉融合研究方法,在斜坡带、海岸带、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取得突出成果。主持国家级项目10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12部,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及20余项省部级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