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届东盟博览会:AI赋能的VR/MR数字大空间,带来沉浸式“桂林游”新玩法

2025年9月20日,在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区中,桂林馆以“AI+VR/MR数字大空间”的展览方式吸引了大量观众驻场体验。展区通过人工智能驱动的内容推荐、混合现实呈现与大空间互动,为桂林山水、民俗和水果提供了一套新颖的数字传播方式,成为旅游推广与数字技术融合的最新成果。
现场一瞥
展馆入口处醒目的大幅背景板和数字人引导观众参与活动。体验区分为排队等候场区、VR一体机体验区、MR互动展示区及咨询讲解区。有现场家庭观众、年轻游客和行业参访团,有观众体验VR/AR一体机沉浸体验,也有人围观MR投影与实景融合的演示。
技术亮点:AI驱动的个性化与大空间交互
桂林馆展示的数字大空间体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AI内容推荐与导览。AI数字人实时推荐桂林不同沉浸式的沉浸内容(如漓江、阳山水、象鼻山、龙脊梯田等主题短片或沉浸式线路),提高相关体验性与参与度。
VR与MR的无缝对接。观看配戴VR头显设备,启动为本次活动开发的app,通过头显边走动边参观,头显设备自动捕捉二维码自行启动各个景区的预拍VR视频,从而实现由展览现场至展览中展示的旅游风景区中往复穿越。
这些技术结合,使得本次展览更加多元化,也让观众更加具象化的体验到桂林风景。
观众与组织者反应
展馆工作人员表示,AI与MR的结合大幅提升了展项的吸引力与教育性,尤其是对首次接触桂林文化的游客,沉浸式体验能够在短时间内深刻印象并激发实际旅游愿望。现场多位观众也表示,通过VR体验“先看后游”他们更想深入实地感受漓江山水;家长们则在展区设置贴合亲子互动,孩子们很容易被画面与吸引互动。
应用价值与推广意义
提升宣传效率:图文、短视频难以完整传达桂林的姿势与空间感,VR/MR可弥补该短板,让观众仔细感受山水空间与文化场景。
丰富的旅游产品形态:地点可传播展会区模式,推出线上沉浸预览、虚拟旅游、历史场景多重等产品,延长游客决策周期并增加二次传播点。
文旅融合创新:AI在数据分析与个性推荐上的应用,有助于将游客行为与偏好转化为产品设计、营销策略和资源配置的促进落地。
展望与建议
桂林馆的实践表明,AI+VR/MR的数字大空间在展会和园区推广中具有明显优势。为更好地推进此类项目,建议关注以下方向:
-
内容生态建设:围绕核心要点与非物质水晶,制作高质量、可复用的沉浸式内容库,支持跨展会、跨平台应用。
-
2.体验连贯性:加强展区体验与实际旅游产品的对接,如将体验中生成的“推荐路线”与景区门票、导览服务进行一键联动。
3.可访问性与操控性设计:在技术支撑、语言辅助方面优化,让更多群体受益。
结语
在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区的桂林馆中,AI赋能的VR/MR数字大空间既是技术展示也是旅游传播的新样板:它将桂林山水的“远观画面”转换为可参与、可共享的沉浸式体验,有利于提升目的地影响力并推动文旅产品的数字化成本创新。未来,随着硬件体验恢复内容和制作能力提升,这样的融合型展一定会成为更多目的地推广的重要方式。
图注(参考展会现场照片):

图1:桂林馆体验区,观众排队体验VR/AR装置,家长与儿童共同参与互动。

图2:桂林馆工作人员与行业参访团交流示范、演示MR与AI系统的后台管理与内容投放流程。

图3:展区宣传面板与媒体版面展示,体现了本次展会项目的宣传与宣传布局。
原文来自:https://www.gljshy.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