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汇科包装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平

2025-10-11 17:34 六郎 中国科技日报
浏览

岁月淬炼匠人心,方寸包装映山河

——访重庆汇科包装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平

刘平,男,1970年10月出生于重庆涪陵,中共党员,现任重庆汇科包装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自1990年投身包装行业以来,刘平始终深耕软包装领域,从涪陵彩印厂技术骨干起步,历经温州港发软包装公司副总经理、重庆市三豪包装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等职,于2013年执掌汇科包装,主导实现涪陵榨菜包装的本地化供应,推动重庆首批软包装行业有组织地排放废气处理,获涪陵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秉持着“一生一事”的匠心,在刘平的带领下,重庆汇科包装有限公司以技术创新驱动发展,践行“崇学向善”的价值观,致力于发展成为中国领先的软包装制造商。

涪陵潮头立新火铸乾坤

中国现代包装工业的脉络里,深深地镌刻着从无到有、由弱向强的跋涉印记。当时间的指针回拨至上世纪90年代初,彼时被誉为“榨菜之乡”的涪陵,其鲜脆的滋味欲远渡重洋,却受困于一方小小的包装——本土设备匮乏,标准难以企及国际要求。正是这片产业洼地,成了刚走出四川工业学院校门的刘平与包装结下不解之缘的原点。一条为配套出口榨菜而引进的日本软包装生产线项目,如同时代抛出的橄榄枝,将这位机制专业的学子,引入了此后浸润三十五年的油墨与薄膜交织的世界。

时代赋予了机遇,更布下了荆棘。从捧着国企“铁饭碗”的彩印厂副厂长,到毅然“下海”辗转温州汲取经验,再回归故土创办汇科包装,刘平的选择在亲友眼中曾是难以理解的漂泊。然而,这份外人眼中的“不稳定”,在他心里却是对行业深度的执着开掘。“我们70后这代人,很多从体制内走出,但我的不同在于,三十五年来只做了包装这一件事。”刘平的话语平静,却似重锤般击打在现代人浮躁的心弦上。

当房地产与互联网的浪潮裹挟着暴富神话席卷而来,刘平如礁石般岿然,将诱惑隔绝于专注的堤坝之外。这份定力,源于对行业本质的清醒认知:“只要人类存在,包装的需求就永不沉没。”他坚信,在满足基本功能之上,包装承载着安全、美观乃至幸福的体验,其进化本身便是文明进程的微观镜像。诞生于2002年的汇科包装,便是这一理念最生动的注脚。然而,创业维艰,汇科的发展并非坦途。2013年,怀揣着打造现代化工厂的雄心,汇科入驻了涪陵高新区。崭新的厂房、先进的设备,本应预示着腾飞,却迎面撞上了食品行业规范化升级的阵痛——国家严控防腐剂的使用,倒逼着企业投入巨资改造杀菌工艺。客户因成本骤增纷纷退却,汇科连续三年负重前行,增长停滞,亏损阴影笼罩,股东信心动摇。“夜不能寐是常态。”刘平回忆道。困局之中,他展现出了企业掌舵人的关键魄力:战略重塑——不再满足于中小客户,转而锚定乌江榨菜、德庄火锅、太极集团等区域乃至全国性食品龙头企业。这一转向,如同为淤塞的河道掘开了新渠,订单洪流随之奔涌而来,企业自此迈入了一年一台阶的稳健上升通道。

从依赖进口设备到自主研发工艺标准,从作坊式生产到现代化综合制造,刘平与重庆汇科包装有限公司如同一颗坚韧的铆钉,将自身与行业的命运紧紧地铆合在涪陵这片热土上,见证并书写了中国包装工业从追赶到并行,乃至局部领先的厚重篇章。在他的引领下,如今的重庆汇科包装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软包装综合制造商,是西南地区规模大、品质好的软包装企业。公司目前拥有两条国内最先进的软包装生产线,并配有多台贴标、喷码、异型模切等多功能设备,能为用户提供丰富多彩的各种功能包装。公司现有职工120余人,持有《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获评重庆市《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并与重庆工商大学等高校形成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公司是川渝软包装协会副会长单位,专注于酱菜、调味品等行业的包装制作,为乌江榨菜、德庄火锅、李记泡菜、恒顺调味品、饭巢食品、壹合食品等多家知名食品企业提供包装产品,业务范围遍及云、贵、川、豫、鄂、湘、粤等多个地区。这份扎根的力量,正是匠心最磅礴的底色——在时代的潮汐中,做一块沉默而坚定的礁石。

毫厘求极致擎灯照征途

在汇科包装明亮整洁的车间里,先进设备的低鸣并非简单的生产伴奏,而是一曲以匠心为谱、以创新为词的技术进化之歌。刘平常言:“匠心如根,深扎土壤;创新似叶,向阳生长。”对他而言,持续不断的技术迭代,是匠心的动态延伸,更是企业安身立命、穿越周期的核心引擎。

汇科的创新之路,刻满了“敢为人先”的印记。当国家在2008年前后倡导环保无苯油墨时,行业尚在观望成本与技术风险,汇科已率先在西部地区引入并成功应用,为产品安全筑起了第一道防线。而这仅仅是开始,面对软包装生产过程中挥发性有机溶剂排放的行业痼疾,刘平带领着团队选择了更具挑战性的“源头治理”——大力推行无溶剂复合工艺。“传统工艺依赖大量有机溶剂溶解胶水,污染不可避免。无溶剂技术则彻底摒弃了溶剂,大幅削减了污染源。”刘平介绍道。对于无法避免的末端排放,汇科同样不惜重金,在2019年成为重庆地区首批引入RTO(蓄热式热氧化)废气处理设备的企业,通过高温旋转燃烧,将废气中的有机成分彻底地分解净化。这三步跨越,是三次关键的技术跨越,并非追逐时髦的标签,而是刘平对“健康卫生化、环保化”行业脉搏的精准把握,是将匠心精神融入时代责任的生动实践。

这份技术匠心,在榨菜包装领域结出了权威之果。汇科不仅成为了乌江榨菜的核心供应商,更凭借多年积累的独有工艺与质量控制体系,深度参与榨菜包装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刘平将秘诀归结为“深耕”与“舍得”:“在包材领域,我们投入了远超同行的金钱与时间去钻研、去试错。技术的深度,需要耐得住寂寞地持续投入。”他拒绝浅尝辄止的模仿,坚持构建从原材料应用到产品设计、环保合规的完整技术壁垒。汇科包装的研发中心,正酝酿着新一轮的扩容,这预示着刘平将继续把企业的未来,押注在永不枯竭的创新泉眼之上。在他眼中,每一次设备的升级、每一份新材料的应用、每一项工艺的改良,都是匠心的刻度,丈量着企业从西部一隅走向全国领先的坚实步伐。

尤为可贵的是,刘平深谙技术之树需要人才之壤的滋养。面对2013年入驻园区后遭遇的困境,他意识到人才结构升级比设备更新更为关键。于是,一场人才队伍的重构悄然展开:大量引入专业大学生,通过系统性培养,将他们输送到管理与技术的关键岗位,逐步替代依赖经验但缺乏系统知识的老一辈管理者。“请进来、送出去、联名企”,构建起学型组织的坚实骨架。这支日益专业化、年轻化的队伍,成为了汇科技术持续迭代、工艺精益求精最活跃的载体,让匠心精神得以在代际间传承与升华。汇科的核心竞争力,便在这设备、工艺、人才三维交织、持续精进的“匠心引擎”的轰鸣声中,愈发澎湃。

无涯千帆竞向善万壑春

“做企业如同做人。价值不仅在于创造了多少利润,更在于为他人、为社会提供了怎样的帮助与支撑。”刘平的话语,为其商业生涯勾勒出清晰的道德底色——“崇学向善”。这四字箴言,既是汇科包装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刘平赋予这家制造企业的精神内核。

“做企业如同做人。”刘平的话语朴素却力道千钧。他理解的“善”,首先是根植于商业本分的坚实土壤——守法合规,规范经营。目睹过不少风光企业因逾越法律红线而轰然倒塌的案例,他视规范为企业的生命线,将“遵纪守法”深植于企业文化的基因之中。这并非消极的避责,而是对市场秩序、员工福祉乃至行业生态的积极守护。汇科党支部的18名党员骨干,如同散落在110人团队中的精神火种,不仅在日常生产中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更成为企业正道前行的监督者与护航人,将红色信仰与商业伦理紧密地融合。

“崇学向善”的第二重维度,在于构建一个“生产人、打造人”的组织。刘平坚信,企业的终极产品不仅是包装袋,更是塑造具有健全品格与专业素养的人。为此,他倾力打造学型组织:持续的培训投入,与重庆工商大学等高校共建产学研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舞台并共同研发课题。在汇科,学不是为了功利性的技能提升,而是为了“做一个好人”。这种价值观浸润到日常的每一个细节——从质量工艺的严谨执行到安全生产的自觉遵守,从同事间的互助协作到对客户需求的真诚响应。“善良”成为了衡量员工与组织的重要标尺,学则是通往善良与专业的路径。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汇科不仅输出高品质的包装产品,更持续向社会输送着具有职业精神与向善品格的劳动者。

当下,智能化与数字化的浪潮正重塑着制造业。面向未来,刘平的视野早已越过了巴山渝水,汇科的蓝图已然铺展:智能工厂的数字化脉搏将跳动得更为强劲,研发中心的疆域将持续拓展,市场版图将从西南腹地辐射全国乃至海外。“包装行业生生不息的关键在于能以持续的创新赋予其更高的安全、更优的体验、更绿色的表达。”这份洞见,源于刘平三十五年浸泡于行业的直觉,更源于一名匠人对匠心精神的坚守。

刘平与汇科包装的成长,是中国县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切片,更是“匠心精神”在实体经济中的璀璨结晶。在机器日益智能的时代,刘平以其坚守证明:真正的匠心,是赋予工业以温度、赋予产品以灵魂、赋予企业以超越利润的崇高追求。机器轰鸣不息,刘平的匠心征途亦无终点。在他的带领下,汇科包装将如同长江畔不息的流水,以沉静之力,持续奔向更辽阔的制造之海,为中国品牌故事,添上厚重而温暖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