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苏!”“到!”

2023-06-26 17:53 六郎 中国科技日报
浏览

6月的祖国大江南北艳阳高照,繁花似锦。

6月的帕米尔高原恰如晚春,静谧又多变。

不知不觉我从北京入疆来到帕米尔高原将近一年,位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的卡拉苏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是我国与塔吉克斯坦之间唯一陆路口岸,这里两侧高原、高山相伴,形成了从塔吉克斯坦到我国境内的天然风道,天气就像婴儿嬉笑哭闹的脸,阴晴不定。

记得4月份的一天,我跟随执勤队到海拔4560米的卡拉苏口岸前哨班执勤,深刻体会到了值守在“生命禁区”战友们的艰辛。

当天晚上20时许,一天的通关勤务将要结束,勤务值班员任洪其的对讲机里传来清晰的声音:“卡拉苏!”“到!”“请再次复查国门通关状况,正在通行的卡车出门后,准时闭关。”突然,我们发现处于国门中的卡车不动了,车头刚过国门、10多米的车身还在门内,已有8年工作经验的任洪其抓紧时间了解情况报告。

“报告,地面薄冰打滑,塔吉克车辆没有装防滑链、动力不足无法通过。”“联系货运公司代办送装防滑链,同时,试用铁锹铲土铺垫路面。”

4560的高原氧气稀薄,我平时行走都吃力,经过一天勤务工作的民警们还是飞快地拿起铁锹帮忙,在大家齐心协力地努力下塔吉克的货车在21:10驶离国门。

就在这时,卡拉苏的夜晚飘起了雪,国门区域更是风起雪涌、漫天吹雪,能见度迅疾降低,视频监控不能远程目视指挥调度……“国门怎么还不关?”“报告,国门没电,无法关上。”“已联系口岸办送维修师傅前往前哨班国门。”时间一秒一秒过去,维修师傅安全抵达,国门终于在21:40关上。

“请各点位5分钟报告一次情况”“报告,国门孔道清场中,警车陷入积雪、无法驶出。”我们只得披上大衣,在寒风刺骨的雪夜中,踏雪接回国门清场的民警。

当恶劣天气撞上突发情况,各种问题接踵而至,踏上返回营区的路程时已是23:30。接二连三的问题让我有些手足无措,但这些对于任洪其和长期驻守于此的其他战友来说早已司空见惯,他们没有过多的言语,也从不抱怨天气和条件的艰苦,只是浅笑着说“惯就好了。”

6月1日,刚好是每周四的警营呵护日,驻扎在这里5年的汪彦君同志和我在距卡拉苏口岸60多公里的塔什库尔干县营区收拾草坪。割草锯齿不时发出异响,“又碰到石头了”割草经验丰富的小汪嘟囔着,我走近捡起了一块鸡蛋大的石头感叹:“这石头真是扔也扔不完啊!”

小汪打趣道:“能捡干净石头,你就成仙了!”我不解地问:“此话怎讲?”他放下手里的割草锯齿,表情认真了起来:“塔县石头城的别号不是虚的,县城没有几块好地,你脚踩的地下70厘米都是大大小小的石头,整个营区在2014年以前就是一片石头戈壁。”

原来如此,我抬起头望向营区,场地干净、草地平整、绿树繁茂,温室大棚、阳光房别具一格,很难想象这里曾经乱石戈壁的模样。这山、这石千年不变,见证了战友们8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我感觉鼻头一酸,风吹的眼睛也逐渐模糊起来。

我悄悄揉了揉眼,仔细看着熟练操纵割草机的小汪,黝黑的皮肤、皲裂的双手、紫红的嘴唇,突然想起他还只是个不满25岁的小伙子。

“想家不?”“说不想是假的,但是和媳妇儿比起来,我的念想也说不出口。我在卡拉苏有战友、有工作充实生活,但是媳妇儿在家只有未知的等待,她不知道我下次回家是什么时候,也不知道我回家能够陪她多久。”我没想到,一提起“家庭”这个柔软的词汇,卡拉苏的战友们字字句句说的都是愧疚和亏欠。

来自祖国各地相聚帕米尔高原的他们,承受着远离父母妻儿的愧疚、远离家乡故土的寂寞、远离都市繁华的孤独,把青春融进祖国的山河,用坚守和汗水表达对这片热土的挚爱。

如今,“向祖国报到,请人民放心!”的口号声响彻海拔4560米的帕米尔高原,也回荡在卡拉苏边检人的心底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