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科技力量 守护绿色北疆

文/胡月
从聚焦看不见的神奇微生物到放眼一望无边的辽阔大草原,从生态与环境科教工作者到绿色生态屏障的守护人,这微观与宏观之间,跨越了多个学科与领域。虽然他的身份在转变,但不变的是保护草原生态、守护北疆环境、构筑祖国北方绿色长城的初心。赵吉,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民盟内蒙古区委会主委。扎根北疆,用真情与热爱守护着北方大草原这方碧绿、这片蔚蓝和这份纯净。
建功创业、助推一流学科创新发展
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其生态状况关系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全心投身于环境科教事业的赵吉,凭借着对美好的环境心向往之,始终坚持务实创新的科研理念,数十年如一日地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忙碌奔波、矢志不移。为更好地推进内蒙古生态环境科教事业发展,2009年1月,内蒙古大学与自治区环保厅采用共建办学模式,创建了环境与资源学院,出任首任院长的正是赵吉教授,他已在该领域深耕多年。学院的创建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内蒙古守护生态安全屏障的殷殷嘱托,也承载着内蒙古大学“双一流”建设的美好愿景。带着这份使命,赵吉携手学院在那个春天启航了。
在他的带领下,环境与资源学院把“污染防治与资源化”作为内蒙古资源高效利用与环境保护学科群重要支持方向,列入国家“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和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建设项目。2013年,他带领构建的“内蒙古自治区环境污染防治与废物资源化重点实验室”和“内蒙古自治区煤化工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成为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平台。
科教事业就像一艘大船,承载着他与学院风雨兼程、一起走过九个年头。学院建成一支以中青年为主、具有国际学术视野、能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师资队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多数来自国内外重点高校或高水平研究院所,半数具有1年以上国外留学或研修经历。他负责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位点建设,成功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为内蒙古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2016年,赵吉任内蒙古大学副校长,分管科技创新等工作。他按照学校发展战略,补齐学科短板,打造突出优势。2017年,“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国家重点实验室”由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实现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内蒙古零的突破。相继“牧草与特色作物生物技术”“蒙古高原生态学与资源利用”“优良家畜规模化繁育技术”和“乳制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等国家级高水平科研实验室如雨后春笋般在内蒙古生根发芽,学校一流学科发展蓝图一步步实现。
赤子之心、扎根北疆聚焦绿色科技
辽阔雄壮的内蒙古大草原,是祖国北疆一道亮丽风景线。赵吉生于斯、长于斯,深深地热爱着自己脚下这片土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赵吉三十多年如一日,用自身所学回馈着养育他的草原母亲。生态是草原的命脉,他充分发挥优势专长,坚持对北方草原和沙地土壤微生物生态学以及内蒙古高原湿地开展系统研究,探索草原“土壤—植物—微生物”复杂系统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间的相互关系,在生态系统的内在机理上探寻草原和湿地微生物空间异质性的成因。
他长期从事微生物生态学和环境微生物学研究,承担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973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其他省部级以上课题20多项。经过孜孜不倦的努力,研究阐明草原土壤微生物碳氮转换功能群、湿地甲烷氧化和氨氧化微生物环境功能性、湿地温室气体生物控制相关科学问题,在环境微生物资源库建设、规模化牧场牲畜粪污生物转化及资源化、北方草地碳汇潜力评估、沙区生态产业模式与政策研究方面取得应用成果。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学术论文100余篇,SCI收录10多篇,出版专著6部。他在草原生态与北方环境领域以微知著、笔耕不辍,从聚焦微生态到放眼整个草原,被授予内蒙古“草原英才”荣誉称号。
他把多年学术积淀转化在实务中,利用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委员等参政议政身份,参加土壤污染防治法、固废污染防治法、科技进步法等“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和立法调研活动,积极为构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和服务区域创新发展奔走呼喊。围绕生态建设和资源环境领域提交人大建议9件,“关于围绕能源产业链部署科技创新链的建议”中提出了“完善能源科技创新人才支撑体系,以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创新,推动煤炭产业绿色转型发展,推动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关于制定碳达峰行动和推行碳交易的建议”提出了加快建成可再生新能源主力基地等具有前瞻性的建议。他牵头完成了草原、草业有关调研课题10余项,其中《关于推动内蒙古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建议》调研报告被民盟中央采纳,得到时任国务院领导的批示,“内蒙古天然草地生态安全屏障”“推进我国草牧业高质量发展”等成果获得上级领导批示。2022年,他推动民盟中央参政议政调研基地落户内蒙古,并在呼伦贝尔建立了首家生态教育科普展厅,探索自然生态之美与科技之美融合,发挥生态教育功能,以德树人、以美育人,构筑心灵的绿色屏障。
格物致知、探寻广袤沙区绿色发展
苍茫草原,辽阔北疆。内蒙古不仅有大草原,从西向东还分布有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及呼伦贝尔等沙地,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齐等沙漠。如何将广袤沙区的价值发挥出来,是赵吉长期思考的问题。他将目光转向沙粒,足迹踏过内蒙古各大沙区,围绕沙区生态改善、产业发展、群众增收开展了系统性深入研究,取得大量丰硕成果。
2018年至2021年,赵吉作为首席专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沙区生态产业技术推广模式及政策研究”,他带领团队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共同创建了沙区生态产业理论体系,提出了“水沙资源协调承载原则”等科学原理,为北方沙区生态治理、生态产业、生态富民提供了实践方案,他主编的《沙区生态产业理论与实践丛书》4册被科学出版社出版,在学术和实践中引起巨大反响。他在“关于推动沙区生态产业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中提出了构建与完善沙区生态产业科技创新支撑体系,推动沙区“能源+生态”产业融合新业态发展,构建以园区为核心的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为沙区生态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创新的科学决策支撑。
敦本务实、汇聚科技力量砥砺奋进
2018年7月,赵吉任内蒙古科协主席。在他看来,科技力量相对薄弱是制约内蒙古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上任以来,他最关注的就是搭建创新平台,汇聚高端智库和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力量,为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为此,在科协党组的支持下,从服务农牧业转型升级、服务企业创新发展、服务科技创新载体平台等方面入手,举办学术成果推广500多场次,参与科技工作者超过20万人。他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发挥好科协组织的独特作用,推动形成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比翼齐飞新格局。坚持打造学术品牌项目,组织国际国内学术活动200多场;“院士专家内蒙古行”特邀几十位来自全国各地院士专家为区域发展把脉开方。他撰写的“科技社团在国家治理与创新体系中具有多重效能”获得中国科协优秀论文。实施“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以来,助推内蒙古巴彦淖尔、包头、呼伦贝尔三个城市成功入选,来自全国数十个科技服务专业团队实地对接,服务区域创新发展。
春华秋实三十余载。不论是教学、科研、管理,还是弘扬科学、建功创业、参政议政,他忠于每一个角色,忠于每一份责任,他对待每一份职责都尽全力做到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守正创新。他说,不论自己身处何处,对孕育和成长进步的北疆辽阔草原的热爱会一如既往、矢志不渝。这既是他的工作格言也是他人生的信条。我们期待,他能续写出更多和美丽草原的“约定”,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上继续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