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大学教育理念 致力建筑排水研究

文/周丽
2021年高校应届毕业生再创新高,就业问题亟待解决。今年的高校应届毕业生为909万人,比2020年又增加35万人;另一方面留学生回流。疫情导致更多海外留学生选择回国找工作,这让今年的职场新人们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刘恩超教授是齐鲁理工学院科研处长,国家人文社科专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员,山东省委组织部,山东省省科协,山东省卫健委,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农业厅特聘山东省科普专家;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建筑给排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研究与教学工作。其中,“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研究”获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研究”“用人单位需求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要求和影响研究”两篇论文获全国“软实力杯”优秀论文奖。刘恩超教授对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及观察,为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他也不忘建筑给排水领域科研创新,设计出了一种新型的公路排水装置,极大地提高了路面积水的排放速度,有效地解决了路面积水问题。
剖析就业问题 提出就业现状内外因
凭借多年的大学教育经验,刘恩超教授总结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两大原因,分别是外因和内因。外因主要包括:一是社会地域发展不均衡,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的择业意愿是大城市,基层和相对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较少有人愿意去。二是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三是市场对白领需求不足,高端市场海归“杀”回,留学生回国直接挤压国内大学生的就业空间,成为国内大学生就业的强劲对手等等。内因主要有,一是大学生期望过高,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二是放不下面子。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和由此造成的“就业难”与“技工荒”。三是学生缺乏求职技巧。当今社会已开始从身份社会向能力社会转变,职业再生能力一直伴随着大学生就业和从业的职业生涯始终,提高就业率要从提高就业能力入手等等。
针对这些情况,刘恩超教授认为,提升就业创业能力要从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培养做起。其中包括:①充分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数字表达能力、图示表达能力等几种形式在内的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②初具组织管理能力。要求大学生必须能从全局的角度协调处理好日常工作中涉及行政、业务工作的各个环节,在千头万绪、具体繁杂的工作中能够做到有条不紊,同时还需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③沉着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操作能力。④锻炼自控能力。遇到不顺的事能否压下心头的怒气,冷静处理,是对大学生素质高低的一种考验,避免因小事而引起大错,导致工作的失误。
分析创业风险 给予年轻人创业忠告
刘恩超教授曾提到:“不是因为有了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因为坚持了才有希望”。创业是从0到1的过程,它需要一个人倾心地创造。真想创业的人,会有更大的动力去实现自己的一腔热血,即做人要有血气。正因为面对资金、人脉、团队和管理等各方面问题,才让每一个创业人有了更大的进步空间和锻炼平台,这种快感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感觉不是金钱所能带来的。正是因为没钱,才要去选择创业。
创业需要反思我们自己,比如“我是谁,我有什么,我想干嘛,我擅长什么”。很多创业失败的人压根就没想清楚这个问题,一路跌跌撞撞,结果不断用失败的事实去消磨我们涌动的热血,最后好像会给我们一个错觉,创业真的很难,创业就是走一条非人的阿修罗之路。但我们反过来想想,毕竟还有那么多人创业成功了。在创业方面,刘恩超教授针对大学毕业生这一特定群体的需要,以及当今社会的就业现状,结合高等教育的特点,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收集了大量来自大学生自身的经典案例,总结了多年从事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经验,进而对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做了一些预测。本着新颖、简明、通俗、实用的原则,编写了《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创业指导》一书;该教材在内容和体系上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突显了系统性、全面性和实用性,把职业生涯规划、创业的理论知识融人实践活动,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生涯规划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既学习了理论知识,又学习了前人成功的经验。
刘恩超教授多次提到,创业是有风险的。因此,他告诫年轻的创业者们要学会规避风险。首先,创业前需要对产业市场环境有综合了解。其次,选择趋势性行业就是选择未来,即便进入传统行业也要有所创新,其实创业就是创新的行业。第三,创业必须做好长期作战准备。第四、制定详细可行的创业计划书,根据实际情况按部就班进行;第五、设立监督部门来管控创业过程中的风险;第六、聘用专业的人才来做专业的事情。因此,刘恩超教授告诫年轻人:当决定创业时,要做好迎接一切苦难的准备、要做好失去很多东西的准备、要做好不断学习的准备,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科研齐头并进 研发新型排水装置
刘恩超教授不仅在教坛上继续勤于耕耘,在科研上也丝毫不放松,不断充电,提升专业水平。先后承担《给排水工程中雨污分流系统研究》《城镇居住小区园林绿化与休闲功能的有机结合研究》《中水回收利用系统研究》《新型智能园林喷淋系统的研究》《大学生创新能力研究》《高职院校创新精神培养研究》等科研课题16项。主编《建筑工程概论》《建筑工程成本管理》《建筑设备》《中外建筑史》《建筑工程测量》等教材6部。刘恩超教授主编的《中外建筑史》教材属于土木工程类实用创新型规划教材,讲述了中外建筑的起源与发展概况,对中国古建筑发展、古建筑特征、各建筑类型及近代建筑、外国各历史阶段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风格、建筑流派、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中外建筑史》的编辑出版是其所在高校土木工程学院学科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可作为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参考教材。
在多年的创新研究与教学实践中,刘恩超教授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但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还要属“一种新型公路排水装置”专利技术的研发。他说,自己作为济南人,对济南的“718”特大洪水灾害至今记忆犹新,对因排水不畅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永远留在悲痛的记忆中。如何解决道路排水通畅问题一直是他时时思考的问题,为此,他调研了很多城市的排水系统,特别是青岛市古老的城市排水系统,查阅了近30年的山东省降水资料,设计出了一种新型的公路排水装置,极大地提高了路面积水的排放速度,有效地解决了路面积水问题。在教学的同时,他紧跟科技前沿,与济南的本地企业联合,为学生开辟校外实训基地;同时,帮助企业成功申报国家专利多项,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帮助企业向高新技术型企业转型。
此外,刘恩超教授还长期为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讲授创新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领导力和团队建设等专题讲座,主持多项国家、省部级和地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创新创业研究,领导能力测评、创新管理等课题。多次参加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各级各类科技型企业认定评审和建筑项目评标,企业管理咨询等;在部分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做专场学术报告和科普讲座30余场;获国家级优秀成果奖2项,省级优秀论文一等奖3项;获授权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软件著作权6项,2016年被授予“山东省社科名家”荣誉称号。2019年获山东省发明创业奖一等奖;2019年被授予“中国高质量发展创新人物”;2019年到2021年连续三年被评为济南市优秀科技工作者。
刘恩超教授曾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时刻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在科学探索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知识运用到具体科学探索实践中去,推动学校学科建设和科研能力快速提升、为促进学校向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为山东经济结构转型调整、新旧动能转换做出更大贡献。同时,在大学生就创业问题上,刘恩超教授也在一如既往的坚持为学生提供精心指导和耐心帮助,他所教授的学生遍布各行各业,创业成功者不乏其人;几十年的耕耘带来的是满满的收获,现如今刘恩超教授真可谓是事业有成,桃李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