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意识科学理论 探求无形意识世界

文/胡月
人类对意识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它纯粹是一个哲学问题;在西方哲学传统中,主要以心身问题的形式呈现,近年渐渐从传统的心身转变成当今的意识科学。2018年,关于意识科学的著作《沉默的艺术-意识科学基础理论》问世,这部著作的作者是复旦大学的李剑锋教授。经过二十多年对意识科学的潜心钻研,李剑锋教授终于构建出一套自洽的意识科学理论体系,最终以著作为成果形式。书中他呼吁国内学者关注意识研究,为国内意识科学研究添砖加瓦;并认为这可能是科学领域留给中国科学家最后一块大的未垦之地。
坚守研究兴趣初心 学会“两条腿走路”
二十多年前,李剑锋教授从高中阶段开始就对意识相关的问题着迷,他曾说其他问题虽然很难,但起码有看得见的解决方法或研究工具,唯独意识相关的问题似乎连方法都没有,“光秃秃的,杵在那,向你示威”。由于从小喜欢挑战困难,因此他觉得自己这辈子注定要去研究意识了。
他认为意识问题是根本问题,应该与物理相关而非生物,所以他当时希望进入物理系学习,却阴差阳错地进了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大学期间没能如愿进入理想的院系学习,但他开导自己物理、数学这些可以自学。于是,他一边应付高分子系繁重的课业,一边自学了许多数学物理知识。在大学四年级时,他似乎想通了。觉得即便以后从事高分子科学方面的研究也没关系,可以将其看成是养活自己的一门手艺;而他心中一直将研究大脑意识当成自己的主业,如果他一个月不是思考意识相关的问题,就会觉得心神不宁,这种心神不宁让他更加确信这是他一辈子应该完成的使命。虽然李剑锋一半的精力花在了意识研究,但他在高分子方面的工作还是得到了其研究生导师的赏识,后来他也顺利成为了高分子系的老师,职称评定等方面虽不出彩,也还算顺利。
自从2003年李剑锋教授进入意识科学这个崭新的领域后,就一直坚守初心和使命,到现在他已经是我国为数不多从事严肃的意识科学研究的学者之一。2018年,《沉默的艺术》出版,虽然他认为这本书尚有不足,但他从未放弃意识科学的研究。在他心里,只要一个人的决心够大,那么什么都不能阻止他达成自己的目标。他采用了类似两条腿走路的方法,用一半的精力保证生存,一半的精力保证理想。
将意识视为语言 把沉默当作艺术
李剑锋教授认为,这本书的问世使他一定程度上与自己和解。他也提醒进入这个领域的学者要特别小心掉进意识研究的陷阱里,而避免掉进这个陷阱的唯一方法是充分理解意识科学中的困难问题和组合问题。
谈及意识科学,一定绕不开著名的“困难问题”。李剑锋在其编纂的“困难问题”的百度百科中这样写道:现在困难问题一般特指意识科学中的困难问题。1995年,著名的哲学家查尔默丝对意识科学中的问题进行了分类,认为大致可分成简单问题与困难问题。简单问题是指可归结为结构和功能的问题,比如所有的认知相关的问题都为简单问题,当然目前很热的人工智能相关的问题亦为简单问题;而困难问题是指不能归结为结构和功能的问题,一般此类问题主要涉及到解释意识体验的来源及其本质。
沉浸数载,2013年李剑锋终于发声。他提出了无时空的意识量子理论,并从理论上预测“意识可能并非一堆分子运动的浮现现象,意识主体本身可能就是一个自由度非常高的基本粒子,大脑是稳定此类粒子的一台复杂的机器,因此一旦大脑不能再稳定此粒子,该粒子将会弥散至环境中导致大脑质量变化,即便大脑此时在严格的封闭环境中。”这是国际上目前关于意识的少有几个比较完整的物理理论,如果其中一些理论预测能被实验证实的话,它极有可能成为未来意识科学的基础理论及范式。若事实如此,李剑锋将在意识科学的历史卷轴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维特根斯坦说过,语言的边界即世界的边界,《沉默的艺术》拓宽了人类述说意识语言的边界,为研究意识提供了一个可能的科学语言。在目前中国鼓励科学上弯道超车的大环境下,需要有更多的年轻人像李剑锋教授一样学会两条腿走路,摆脱生存的约束,尽情地攀登科学高峰,但这却需要足够坚定的决心和顽强的毅力。在这个无形的世界中,李剑锋教授一直秉承着初心和使命,不断完善和充实意识科学理论体系,争取在国内意识科学的空白中绘出五彩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