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克石输变电工区:严禁“酒驾”“醉驾”营造绿色安全的交通出行氛围

2021-10-13 13:19 六郎 中国科技日报
浏览

时至今日,“酒驾”“醉驾”几乎可以算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酒驾”既是早已入刑了,但仍然有政府干部、企业高管、明星和老百姓,甚至还有曾经在各个路口查处我们“酒驾”“醉驾”的民警还存在侥幸心理,最后酿下苦果,悔之晚矣。

2021年9月,自国网呼伦贝尔供电公司全面开展违纪违法案件“以案促改”专项工作以来,我所在的牙克石输变电工区在第一时间编制了工区以案促改专项工作实施方案,并有计划、有步骤的按期认真严肃开展各项专题活动,通过专题学、日常学和领学、自学,及督导学等多样式的学习形式,在全工区内掀起了一场违纪违法案件“以案促改”的典型案例学习浪潮。这在中秋、国庆前夕开展是极为必要和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专题教育活动,下面我就结合工区和自身岗位实际,谈谈我对开展“酒驾”“醉驾”专题学习的心得体会。

在我接到公司纪委办公室关于开展违纪违法案件专项工作的通知和参加完动员会后,再次组织开展“酒驾”“醉驾”和“隔夜酒”的专题学习的想法就在我脑中挥之不去了,所以我在主持编写工区以案促改专项工作方案时,多次强调此方案要具备教育引导工区广大党员干部员工切实加强思想自觉的指向性,将警示教育工作的重心放在源头、抓在苗头、严打露头,在源头防范上持续用力,在全过程监督上持续用力,聚焦“酒驾”“醉驾”和“隔夜酒”等突出问题上,着力在“受到一次深刻教育、解决一批突出问题、提升一轮治理效能”上下功夫,真正做到以案促改、议案促建、以案促管,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目的和意义。

因此,在近期开展的“酒驾”“醉驾”专题警示教育学习中,我们还重点突出了对党员干部职工的警示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的创新,作为一名基层单位的书记,我深知开展好“酒驾”“醉驾”和“隔夜酒”安全警示教育的意义是极其重大的,要将交通安全、“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的思想深植在每一名党员干部职工心中既是困难的,也是必要的,这不仅是对个人负责,对家人负责,更是对公司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一种重要体现,同时我也始终认为,管不住自己言行的人是难堪大用的,终将会被公司前进的步伐所淘汰。

在我国,每年由于酒后驾车引发的交通事故多达数万起,这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造成死亡事故的更是有50%以上都因酒后驾车导致的,酒后驾车的危害如此触目惊心,虽然国家不断的加大“酒驾”“醉驾”的惩治力度,但是为何屡禁不止?屡教屡犯?我认为归其根源是对自身约束的松懈,以及思想上的麻痹大意。众所周知,酒后驾驶的危害有三,一是人的手脚触觉能力降低,无法正常控制油门、刹车及方向盘;二是判断能力和操作能力降低,对光、声刺激反应时间延长,无法准确判断距离和速度;三是视觉障碍,不能发现和正确观察交通信号、标志和标线。综上所述,酒后驾车三大危害足以酿下不可挽回的苦果。

然而,我接下来要说的是比“酒驾”“醉驾”危害更大,更容易被人忽视的一个问题——“隔夜酒”。在很多人的意识里,喝了酒,只要睡上一夜,第二天照样可以开车,理论上而言,这个理论是成立的,一个晚上足以将人体内的酒精分解完毕,但是在现实中,这种分解能力却因人而异,不仅与饮酒量有关,也与个体差异性有着一定的关系。也就是说一些人睡了一晚,第二天开车仍然会出现精神不振、昏昏欲睡等症状,这对交通安全具有极大的隐患,另一方面与饮酒时长和睡眠时长有关,如果饮酒到深夜,睡眠时长不充足,身体仍然无法将酒精分解完毕,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忽视“隔夜酒”的危害,一方面尽量少喝酒,做到喝酒不开车,另一方面确保酒后足够的睡眠,给体内酒精充足的分解时间,确保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反应能力,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确保交通安全。

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内蒙人,我深知“酒文化”在内蒙古的“盛行”,同时业余时间的亲朋、同事小聚也离不开饮酒,这早已成为联络感情,沟通交流的一个重要渠道。但是作为一名电网公司基层单位的管理者,如何管控好职工的“八小时之外”,已成为了当前开展好安全思想教育工作的方向,“工区工作联络群”“纪检家属联络群”的建立就是从根本上解决和强化“八小时之外”管控不严的有效解决方法,工作群的监管,家属群的提醒,实现持续健全和完善监督体系,达到了增强工区党员干部职工法纪意识和规矩意识的目的,这对提升职工的管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纪检工作是一个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工作,过程的严肃认真就是对人民的负责,作为书记,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我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坚持标本兼治,不断以治标促进治本”的指示精神,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并重,切实增强做好纪检工作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并通过大力开展“以案促改”工作增强党员干部职工对党纪国法的尊崇意识、敬畏意识,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企业而奋斗。(作者: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