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作坊升级成合作社,养殖户变身成小老板

2020-09-02 10:37 六郎 中国科技日报
浏览

小作坊升级成合作社,养殖户变身成小老板

(付艳云 杨添宇) 8月31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浪娘村村民桌本加一大早便开始为家里的羊准备饲料,他将草料倒进粉碎机里,轻轻按下按钮,粉碎机便“轰隆隆”的工作起来。

“以前家里就10几只羊,饲料还都是从县城商店购买。现在家里有400多只羊,用粉碎机半个小时就能做好一天的饲料量。”桌本加一边说着,一边将粉碎好的饲料倒进袋子里。

浪娘村村内耕地少、草场多,全村草场面积37万亩,是个牧业村。以前村民大多放牧或外出打工谋生,人均收入普遍不高。2017年,村内借助72万元的产业项目资金发展养羊繁育,敲开了脱贫致富的大门。

“我们的养羊繁育产业能发展这么好,少不了充足电力的支持。”桌本加说,2019年,村里实施了电网改造升级工程,通了动力电,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大功率电器现在都成了村民家中的寻常物,村内的10几家养羊小作坊也用上了粉碎机和搅拌机,扩大规模升级成了合作社。

“去年,合作社收入了近5万元,家里的贷款也全部还清了,这日子是越来越有奔头了。”说起当下,桌本加难掩心中喜悦。

和桌本加一样,借助动力电实现作坊升级成合作社的还有村民叶旦加。叶旦加在村内经营一家藏香猪养殖场,谈起养猪场的升级之路,叶旦加打开了话匣子。他说:“以前村里电压不够,猪场一直用的是照明电。电网改造完成后,猪场用上了动力电。现在养猪场的生猪头数由20只增加到了  60只,还有了省外销售链,光今年上半年的收入就比以前全年的高。”

如今,浪娘村共有29户仔蓄繁殖项目,以前的养殖小作坊全部顺利扩产升级成了专业合作社。2019年,该村人均年收入达到11069元。

“下半年,养猪场准备引进生猪肉加工生产线,目前已经和生产线厂家达成了初步协议,预计年底整个生产线就能投运,到时候猪场的效益肯定又能上升。”谈起今后的发展,叶旦加信心满满。

杨老汉的美好新生活

马维真

 7月26日,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龙泉乡苏黑村,光秃秃的白土山在阳光的照耀下晃得人睁不开眼。东乡族老人杨忠山眯着眼从屋子里走出来,按下开关。铡草机“轰隆轰隆”地运转起来。杨忠山捧起一把晾干的苜蓿草放入机器的进料口,立马就有细细的草料从出料口送了出来。

 东乡族自治县所在的临夏回族自治州属于“三区三州”重点扶贫地区。过去的苏黑村,面朝黄土背朝天,不通路又缺水,动力电供电能力不足,这里的人想要养家糊口,只能依靠浑身的力气。在这里,养殖业是绝大多数百姓的谋生手段。

 前些年,村里电力发展落后,每家每户靠人力最多只能养三四只羊,勉强糊口,想要形成大规模的养殖业,是根本不可实现的梦。

 2019年年初,村里通了三相动力电。在供电员工的建议下,杨忠山买了一台电动铡草机。“以前全靠人力,光铡草就要花掉我和儿子大半天的工夫。现在我一个人,花半小时就能铡好。看我一个人忙得过来,儿子就去城里打工了。”杨忠山说。

 “在我们这大山里架线立杆可不容易。”杨忠山见证了家门口电网建设的过程。由于山大沟深,这里运送物料只能靠三轮车和人拉肩扛,接近70度的坡度更给施工增添了难度。在这种条件下,临夏供电公司为该村新建10千伏线路1.98千米、0.4千伏线路10.24千米,新建改造配变4台,改造后户均容量达到2.4千伏安及以上,有效解决了苏黑村动力电供电能力不足的问题。

 以前一家人大多时间都在为家里的羊儿准备口粮。现在有了稳定的收入,杨忠山在山头新建了房子。饭后闲余时间,他们一家人最喜欢坐在家门口的土路旁,泡上一壶热茶,听着小羊“咩咩”的叫声,仿佛唱出了他们美好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