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燃脱贫新希望

2020-08-03 16:36 六郎 中国科技日报
浏览

7月31日,傍晚时分,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海拔3300米的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倒淌河镇蒙古村里灯火通明。刚刚搬到新家的村民龙拉才让从洗衣机里拿出洗好的衣服,晾在衣架上。

“不怕你们笑话,以前家里一年到头也洗不了几次衣服。”临近晚饭,国网青海电力三江源(海南共和)共产党员服务队的进村入户用电检查活动进行到龙拉才让家,他笑着将服务队迎进家中。环顾龙拉才让的家,干净整洁的院落,新芽吐绿的菜地,初具规模的花圃,宽敞亮堂的玻璃门廊里两台全自动洗衣机和两台大冰柜整齐摆放在墙边。妻子从冰柜取出一大袋牛肉放到大盆里,准备晚饭食材。

“现在住着漂亮的新房子,牛羊肉随时吃,村里还有幼儿园、养老院,这样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龙拉才让说。

蒙古村全村1567人,贫困人口占22%,户牛羊养殖数只有30只。以前,村民随着四季的变化,赶着牛羊来回游走在冬窝子(冬季牧场)和夏窝子(夏季牧场)之间。除了养牛羊,村民还会种青稞补贴家用,但因村子海拔高,粮食产量底,一亩青稞地产150公斤青稞,只能卖400多块钱。“三分靠人,七分靠天”曾是这里农作物生长的真实写照。

经过多年探索,村内农作物种植由青稞变为牧草,每亩地年收入增长至1500元。“虽然改变了种植种类,收入有所增加,但生活条件改变甚微。村内电网配置低、变压器容量小、不具备规模化发展产业的条件。”谈起当时的情况,龙拉才让唏嘘不已。

海南供电公司在2019年将蒙古村纳入电网改造升级工程范围,针对村内发展用电需求,合理制定施工建设计划。同年8月,项目施工完成,村内完成了从用上电到用好电的转变。

用电得到保障,村里开始发展集体经济。借助扶贫资金,蒙古村修建了旅游扶贫产业楼,引进了电气化设施,全体村民每年每人都能分到640元的产业分红。今年年初,供电公司将动力电接到了龙拉才让的新家,他新盖了一间120平方米的彩钢畜棚,将自家的养殖规模由30只扩展到了50只,还购买了粉碎机。

“这几年,羊价一直上涨,一只能卖到2000元。家里种着牧草,一部分扎成草垛,一部分磨碎做成颗粒饲料留着冬天喂羊,饲料供应充足,不愁羊不长肉。”检查完家中的用电线路和设备,龙拉才让拉着党员服务队队员宋珞聊起了家常,“有啥用电问题一个电话,你们随叫随到,有你们在,我从来没有为用电发愁过。”

说罢,宋珞将一本印有藏汉双语的安全用电宣传手册放到龙拉才让的手中,并一页一页的详细为他讲解。

针对共和地区新完成电网改造升级的贫困村,国家电网青海电力三江源(海南共和)共产党员服务队每月会定期开展入村入户安全用电检查和用电知识宣传,并增加线路的巡检和测温次数,提供24小时畅通用电报修服务。

“从今年年初到现在,我们累计在共和地区开展安全用电指导宣传进村进户6次,发放宣传资料1600余册。”宋珞说。

安全用电指导服务结束,外边的小雨也停了下来,将服务队队员送出门外,龙拉才让指着离村子不远处的一大片草地接着说:“听驻村干部说,今后还会在那边种上松树和柏树,建一个草原上的植物园,还会修景观河道,到时候我们也能享受上城里人逛公园的那种生活。”

通讯员:付艳云 杨添宇

通讯地址: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恰卜恰镇拉西瓦路6号国网海南供电公司党委党建部